50万人求购!董明珠“改行”造口罩?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
3月10日,武汉最后一个方舱医院关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就此消散。
面对陆续复工和即将开学的人,口罩依然是所有人的出行必备。
前有五菱“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而今,有“好口罩,格力造”。
3月9日,格力口罩开卖,面对大多口罩有市无价的现状,格力自家生产的KN95口罩只卖5.5元。
口罩发售消息刚出十分钟,就有近两万人在线预约,短短一个小时,就有近7万人在线预约购买。
到目前为止,就已有超过50万人预约。
无论是KN95口罩,
还是一次性口罩,
颗粒/细菌过滤效率均超过95%,
每一个都达到医用级别,
而KN95的售价仅为275元/盒(50个),
平均一个才5.5元。
如此良心的价格,
在一片赞扬声中却不乏诽语:
“还不是为了挣钱,
其他业务不景气只能卖口罩”;
“引流好手段”…
确实,一直以来,坊间传闻格力什么都造,董明珠更是“不务正业”。
却少有人知,一直以来擅长硬件生产的格力这次最初并没有打算生产口罩,而是在生产设备。
因为不久前才有人在喊话:“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
口罩或许紧俏,但它背后的工具远不止我们戴在脸上的方寸大小。
从生产口罩机到产口罩,董明珠说,“我们必须要保证用户的准确使用,因此要试生产一下。
只有自家用过无误,我们才敢拿出去。
也恰巧是在自家试用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口罩急缺,所以才在政府的号召下,干脆就直接生产了。”
除了口罩、口罩机,
格力甚至开始了护目镜、测温枪的生产,
“这些其实不赚钱,
但国家有需要,
我们就去做。”
为了生产这些此前格力从未做过的产品,他们集结各方专家没日没夜地设计、调试,10天设计出66套模具。
才开售三天的格力口罩到月底全面投产时,将达到100~200万片左右的产量。
这个特殊的春天里,几乎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
疫情冲击之下的制造业,2月10日就复工的格力无疑有最深的体会。
从首日复工以来至今,格力电器已经陆续有13000人到岗,占总部员工近半数。
格力在复工之前便从那时还太平的国外买回来数百万的口罩,却在运输上被卡住了。
开工在即,工人需要,
工厂需要,
人民需要,
董明珠当即转变思路,
“国家需要的,
就是我们要做的。”
此后,格力电器除了武汉基地不复工外。
陆续复工的工厂加紧生产温度计、口罩机、护目镜、杀病毒空气净化器等一系列抗击疫情的产品。
从风雨中走出来的董明珠太明白,这个时候喊困难毫无用处,揪心于眼前的损失也没用,我们能做的,只有直面疫情。
是啊,
灾难与不幸面前,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
面对不一定就最难过。
一直以来,关于董明珠总是充斥着各种评论,好的坏的,不计其数。
但这个女人却从不在意。
一路风雨兼程,从格力的一个毫不起眼的销售员,走到了如今董事长的位置。
更把格力做成了世界500强,家用电器稳居世界第一。
成绩如此,她却一次又一次在媒体前直言:“企业家如果为了利益什么赚钱做什么,那这个所谓的‘企业家’是配不上这个称呼的。
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来支撑。
只会赚钱的不叫企业家,只能叫商人。”
这位铮铮铁娘子,
说到做到。
在越来越多企业投入制造口罩,
但多数为一线人员提供的背景下,
格力是为数不多为民众提供口罩的企业,
虽然每人每天限购一盒,
但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数人的压力。
众所周知,从1月初开始,全国已有3000多家企业开始涉足医疗器械业务。
然而各种成本加起来,于他们而言这并非什么香饽饽。
虽然中国疫情控制已见成效,但大洋彼岸噩耗却不断传来,对于口罩等物品的需求依然只升不减。
截止3月11日,意大利确诊病例过万,伊朗确诊病例9000例,主持人在直播时下跪哭求民众不要出门…
没有人能想到,这场战役竟成了全球人民的战争。
就在小编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
加拿大5500万个N95口罩存货
被曝全部过期。
而近一个月内,韩国对医用口罩的需求量高达7650%,KF94口罩售价更涨到了每个4000韩元(约23.3元)。
意大利10天内就已经把10年的口罩库存用光了,口罩的价格早已经从疫情前的10欧分(约0.76元),涨到了10欧元。
哪怕价格这样飙涨,仍是有价无市。
跨界抗疫,靡然成风。自从2月初五菱宣布转产口罩后,越来越多工业巨头纷纷加入。
比亚迪、广汽、吉利、红豆、三枪等企业相继转战投入到抗击疫情的队伍中。
截至3月2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量达1.16亿个,比月初高出整整12倍。
到3月1日,富士康累计交货达400万只;
3月10日,中国石化在初期上马10条熔喷布的基础上,再加6条生产线,一旦全部投产,将满足3000刀片医用平面口罩原料需求。
在一罩难求的现下,卖手机的、卖家电的、卖卫生巾纸尿裤的、卖衣服的,无不转产口罩。
连以做豆制品出名的清美都加入“战场”。
都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有哪个企业家能忘记:先国而后家。
生命之于利益,企业家的良心让他们时刻谨记:重于泰山之生命,防控就是企业最大的责任。
无论是哪个行业的生产线,所有人都转头为疫情而战。
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中国当代企业的担当。
一举一动难道是为了名利吗?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疫情并没有完全过去,还有无数人仍被疫情的恐慌包围着,大佬们又如何不明白无以为国,又何以为家。
唯有众志成城,终能战胜这场疫情。
-END-
本文由益美君原创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