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丝路骆驼的新生活

  • 敦煌曾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等文化遗存保留至今。此外,形似月牙的鸣沙山月牙泉,在茫茫沙山之中,从未被黄沙掩去,至今清澈。

    驼队行走在鸣沙山。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驼队行走在鸣沙山。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骑着骆驼穿行在沙漠中,怀想古时丝路盛景,是游客在敦煌的重要体验项目。鸣沙山的1200多峰骆驼,编码600多个“驼号”每天要在往返4.5公里的驼道上行走数十趟。

    今年57岁的罗文军是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清洁工,说得更直接一些,他是骆驼的“铲屎官”。“我们的工作就是跟着骆驼的屁股跑。”罗文军说。

    清洁工正在清理骆驼粪便。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清洁工正在清理骆驼粪便。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敦煌夏季干旱炎热,尽管戴着帽子,但炽烈阳光仍把罗文军的皮肤晒得黝黑。他一手拿着笊篱,一手拎着蛇皮袋,笊篱一挥,驼队留下的粪便就被“打捞”走了。“关键要动作快。如果不马上清理,骆驼粪就会被后来的驼队踏碎。沙漠温度高,晒干了、踏碎了更不好清理。”

    骆驼以食草为生,能忍饥耐渴,数日不喝水的“神技能”是它们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负重前行的重要支撑。常和骆驼打交道的罗文军自然熟悉它们的性子。“骆驼是反刍动物,旅游旺季时它们累了,粪便就少了。”

    清洁工正在筛沙子。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清洁工正在筛沙子。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骆驼“铲屎官”有30人。平均每人每天要负责清理40峰骆驼的粪便。景区环卫部管理员杨林文说,旺季时,清洁工一天能在驼道捡至少150袋骆驼粪,每袋六七十斤重。算下来,一天清理粪便约万斤。

    杨林文说,鸣沙山“骑骆驼”这个体验项目已经20多年了,为了清理骆驼粪,人们想过很多办法。七八年前,有人尝试给骆驼屁股后面挂个袋子,在“源头”上收集粪便。但是这样,骆驼行走时容易受惊,可能把游客从身上颠下来。试来试去,最后还是用了土办法,靠人在骆驼屁股后面捡。

    部分骆驼正在驼场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部分骆驼正在驼场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敦煌旅游的季节性特征明显,游客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每逢淡季来临,景区工作人员就要进行“大扫除”,用铲车将驼道表面20公分深、混着骆驼粪的沙子清理掉,换上新沙,以防驼道变成绿色。

    从前,骆驼是丝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常常要在沙漠中累月跋涉。如今,成为旅游一环的它们生活变得规律起来。早晨5点多“上班” ,12点半到14点半午休,21点“下班”。

    4800平米的骆驼“豪宅”。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4800平米的骆驼“豪宅”。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骆驼午休的地方很气派,是个4800平方米的遮阴棚。记者到达骆驼“豪宅”时正值上午,大部分骆驼都“上岗”了,驼舍里只剩下几只年幼的骆驼。

    驼舍旁边是一个“骆驼浴场”,这里接着十来根水管。“天气热时,就让骆驼在这里冲冲凉。有时,骆驼冲舒服了,还呆在这儿不愿意走。”杨林文说。

    骆驼的“浴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骆驼的“浴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淡季游客少,部分骆驼也“休假”了,每天在戈壁滩上吃草、晒太阳。杨林文介绍,由于路途遥远,还有人办起骆驼“托管班”,养驼人交些管理费就能把骆驼“托管”了。

    对敦煌当地的一些农民来说,养骆驼也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一峰骆驼一年能为养驼人带来数千元到万元不等的收益。

    排队骑骆驼的游客排成长龙。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排队骑骆驼的游客排成长龙。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近年来,丝路旅游日益火爆。从2014年到2016年,敦煌年接待游客从500万人次增至800万人次。敦煌市旅游局介绍,今年旺季更“旺”,7月以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接待游客约6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据了解,景区在旅游旺季会合理安排骆驼,保证骆驼健康,养驼人也为骆驼适时“加餐”。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 26单价(元)
精选留言

看过了,登录分享一下感受
或留下意见、建议吧~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