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建筑工地的"舌尖安全"谁来守护?

建筑工地的"舌尖安全"谁来守护?

临近午餐时间,城区文化路一在建工地外不少流动摊贩陆续开始支摊,准备售卖午餐。他们将六七个塑料小板凳在地上一字排开,边上是一个装满食物的泡沫箱和一个不锈钢汤桶,还有一箱啤酒饮料和一些碗筷。"今天什么菜啊?""米饭、炒菜、炒面,来点不?"见来了生意,流动摊贩热情地招呼起来。

不远处,飘来阵阵香味。一名流动摊贩在电动三轮车上搭载了简易灶台,正在现场烹制鱼汤。"现场做鱼汤挺麻烦的吧,煤气瓶还要带来带去的,有点危险。""是有一点不安全,不过没办法呀,现场做好吃,吃的人才会多,小心点用就好了。"

上午十时半左右,大批建筑工人结束了上午的工作,陆续从工地出来,径直来到工地对面的流动摊点就餐。记者发现,在建筑工人就餐的同时,工地周边不少工程车辆来往行驶,扬起不少尘土,摊位周边的地上和绿化带里散落着餐饮垃圾。"刮大风的时候,灰尘还要多,那没办法,到别的地方去吃太远了,而且上菜又慢。""主要还是价格便宜,10元能吃饱了,米饭随便吃。"……现场就餐的建筑工人告诉记者,该工地没有食堂,他们只能选择外出就餐,流动摊贩这里的东西比较实惠、便利。

除了城区在建工地外,记者在位于白泉镇的某在建工地周边也发现了不少流动摊贩的身影。当记者询问摊贩是否办理过相关证件,他们均表示不需要,并戏称,"这里现在是三不管地带。"

记者连日走访多个建筑工地发现,这种流动摊贩供餐的情况普遍,并存在着食物来源不明、餐品长时间暴露在室外等食品安全隐患。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餐饮食品监督管理科了解到,目前我区的14个在建工地中,仅有两个工地设有食堂,并且取得了餐饮服务许可证。

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发布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针对建筑工人开放的食堂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就是具备餐饮服务许可证,以及炊事人员必需持健康证上岗,但工地食堂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标准。在白泉镇某工地走访中,记者在建筑工人的指引下,找到了工地食堂---一个用彩钢板搭建的简易工棚。当记者询问就餐点工作人员是否持有健康证等相关证件时,立刻遭到警惕的回答:"我不知道的,我们都是打工的,老板不在。"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工地食堂的设置存在不确定性,无论是项目方还是施工方,都对设立食堂没有做出强制性要求。建设单位一般会按照国家标准定额支付劳务费用,里面就包含了劳务工人餐费,但当雇主提供发放就餐补贴与统一就餐两种选择时,相当数量的劳工会选择接受就餐补贴自行解决用餐,这就为建筑工地外的黑餐饮点提供了市场空间。

那么,为何没有团餐企业进入建筑工地?舟山市驿玛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海斌告诉记者,团餐企业之所以未进入建筑工地,是因其餐饮价格高于游动摊贩,且建筑工地存在大量临时性用工,供餐存在不稳定性。

对于这些工地餐饮,政府相关部门又是如何管理的呢?"这个也是我们管理的薄弱点和难点,我们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餐饮食品监督管理科科长方正伟告诉记者,如果工地内设有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管理基本可以到位,但是如果没有食堂就很难管理。对于这些流动摊点的管理,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地周边的流动摊贩情况比较复杂,且大多未设置在主道边,没有影响市容,所以建议工地自行加强管理。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