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丰认梦率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咱,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络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派。
要领
左捋过程中,须松腰坐胯,身体转动时始终保持正直的状态,双手的距离保持不变,身体左移重心与双手左捋上下协调一致,右脚尖不离地。
攻防含义
对手左手击打我胸腹部,我以右臂肘腕间的侧面粘黏其左上臂,左手腕背侧接粘对手左手腕,顺其力向我左胸外侧捋回,以泄其力。
第四动 挤
1. 接上动,上体右转,重心仍然在左脚;同时,右臂回屈外旋,弧形横于胸前,掌心翻转朝后,掌指向左,拇指向上;左臂内旋翻掌心向前,张纸向右上方,拇指斜向下,左掌附于右上臂里侧;目视前方(西),关照双臂。
(图3-2-11、 图3-2-11附图)
2. 左脚蹬地,重心逐渐移至右脚,右腿屈,成右弓步(向西);同时,右臂随即向前(西)挤出,左掌根随右臂挤出逐渐贴近右腕脉门内侧;目视前方(西),关照右臂。
(图3-2-12)
要领
捋、挤两动的过渡弧线要圆滑,前挤过程中,上体不能前倾或后仰,须由腰胯催力上引,肘下沉,左掌根与右腕之间虽然有紧贴之感,但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
攻防含义
接第三动“捋”,当我化解对方之力,他要抽回左臂时,我右臂顺气抽臂之势,借力挤出。
第五动 按
1. 接上动,右臂内旋翻掌心向下,左掌指随即下沉,掌心向下,两手呈交叉状态;左掌经右手背上方向前擦过,两掌左右分开,距离比肩宽略小,双掌心向下,重心渐渐后移至左脚;同时,屈肘下沉,带动双掌向胸部抹回,略有坐腕之意;目视前方(西)。
(图3-2-13)
2. 左脚蹬地,重心逐渐移至右脚,右腿屈,成右弓步;同时,双手逐渐坐腕立掌经胸前向前按出,双掌心向前偏内,力达掌根。
(图3-2-14)
要领
重心后移须坐胯,双掌按出时力由腰胯发,双手距离保持不变,回抹以及按出的弧线较短。
攻防含义
对方向我挤来,我右手接其右腕,左手接其右肘,微下沉而后略有上提之劲,以泄其力,最后在对方挤力用尽而回收开始之际,顺其势向前按出。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