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土”的中国校服是个千亿市场 这家企业盯上了这桩大生意12:22:08
中央三令五申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但全国16省市的数百家中小学生校服生产企业却遇到新的烦恼:只有进入一个名为“阳光智园”的APP(自称是校服互联网+管理应用平台,以下简称阳光智园平台),才能参与校服招标和供应服务。同时,该平台向校服生产企业收取货款4%的服务费,瓜分掉校服企业约一半的净利润。阳光智园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企业,它何以独揽这门生意?
(网络图)
浙江在线1月2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中央三令五申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但全国16省市的数百家中小学生校服生产企业却遇到新的烦恼:只有进入一个名为“阳光智园”的APP(自称是校服互联网+管理应用平台,以下简称阳光智园平台),才能参与校服招标和供应服务。同时,该平台向校服生产企业收取货款4%的服务费,瓜分掉校服企业约一半的净利润。阳光智园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企业,它何以独揽这门生意?
戴着“红头文件”光环强势推进
2017年3月,江西省吉安市所有中小学校和校服生产企业,接到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须在当年10月18日前入驻阳光智园平台,不进入该平台的,教育局将取消该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不得参与本市校服招投标,学校也不得购买其生产、供应的校服。
江西各地中小学和校服生产企业还被告知:阳光智园平台由教育部主抓、主推,是建立校服采购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亮点”举措,凡落实不力的,将会被纪委约谈、追责。
在江西、四川、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些校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名义上是自愿与阳光智园平台签订《服务协议》,但如果不与该平台合作,将面临被勒令退出校服市场的局面。
记者获得一份《关于转发阳光智园中小学学校校服互联网管理平台论证会会议纪要的通知》,该通知以江西省教育厅的名义发出,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学校应用阳光智园平台”。
河南、湖北的几位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反映,这个平台并不受欢迎,因为服务协议中的“霸王条款”,有企业公开站出来抵制,但一听是教育部搞的,只得与平台签了合作协议。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从来没有以教育部的名义下发过有关强制推广使用阳光智园平台的文件。
半年来,上述“论证会会议纪要”已在全国教育系统层层转发。据记者粗略统计,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教育部门以红头文件转发。一个由教育部有关机构倡导推广的互联网平台,到了学校、校服企业,成了教育部平台;一纸仅供参考的论证会纪要,到了省级及以下很多教育部门变成了“必须”。
据了解,截至2017年4月,全国已有300多个区县教育局、一万多所学校使用阳光智园平台。
网络图 (来源:新华网)
收企业5成利润,被怀疑垄断经营
根据阳光智园平台服务协议,学生或家长通过平台自主选购校服并进行线上支付后,校服生产企业通过平台向学校方提起付款申请,校方在平台审批同意付款,平台在校方同意付款的15个工作日内,将扣减服务费后的应付款支付给校服生产企业;服务费标准为校服生产企业销售校服总货款的4%。
“按销售货款的4%收取服务费,根本没有考虑校服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四川成都美尔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明说。据了解,校服生产企业净利润一般在8%左右。
江西吉安市一位中学校长称,吉安地区每年校服采购金额为2.6亿元,阳光智园平台每年可轻松提成1000万元以上;河北省教育厅一位人士算了一笔账,全国中小学每年校服采购金额至少500亿元,如果全部通过阳光智园平台进行交易,该平台每年可以坐收20亿元以上的服务费。
事实上,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5年7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河北衡水金剪子服装加工厂负责人解兴沧对记者说:“国家四部委的‘校服新政’是可行、有效的,现在再搞一个阳光智园平台,有点画蛇添足。”
可替代阳光智园平台的免费互联网平台不胜枚举,为何单独强推该平台?
据了解,阳光智园平台的开发运营商,是一家名为北京阳光智园科技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由自然人许福森100%控股。许福森同时为森仕服装集团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森仕服装集团的子公司广州森仕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校服生产企业,2015年以前一直是江西省教育厅后勤产业办认定的校服生产厂家,目前仍在江西赣县、上高县、永修县、广昌县等十余个县市从事校服生产供应。
在企业看来,阳光智园平台服务“只此一家”,具有明显的垄断性。广西育龙文体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文河对记者说,“面对收费主体,企业没有选择的空间;面对服务价格,企业没有谈判的余地,阳光智园平台如此收取高额服务费,无异于打劫。”
“校服”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据彭博《商业周刊》消息,校服没在中国引发消费革命和时尚革命,反倒更像一个隐秘的边缘生意,很少人知道这个行业产值近千亿人民币。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校服产量达一亿零六千套;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校服消费金额约为252亿元。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类,假定平均每个学生一套三件套的标准制式校服、每套校服180元计,2013年市场整体容量在374亿元左右,若以每人两套算,则有749亿元的潜在市场。
指导校服庞大市场运作的,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校服购买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完全进入市场流通,学校和家长共同确定样式后,由家长到校服门店购买,校服厂家和销售商接受市场监督;
二是由政府出资,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招投标工作即可。采用上述两种模式的地区较少,只有个别省进行了试点;
三是由采购单位直接面向生产企业采购,各地普遍采用此种模式。
为加强采购监管,《意见》明确要求采用代收费定向采购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订校服采购操作规范程序和统一采购合同,全程公开采购过程。采购单位要加强校服采购公示,向学生和家长公示中标企业、校服质量标准、采购流程、采购价格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