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芪的故事10:12:45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论述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本草汇言
》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黄芪不仅是一味名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上述的“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黄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黄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柳太后与黄芪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
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黄芪是药莫滥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主要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或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或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或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或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因此,人们常认为“黄芪是补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气虚之证,滥用黄芪有害无益,以下这些情况下是绝对禁用黄芪的:
1、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咯血、消瘦等“阴虚阳亢”者;
2、有发热、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等“表实”者;
3、身上有痞块硬结、肿胀、腹痛甚等“邪盛”者;
4、有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身有湿热”者;
5、身有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热毒炽盛”者。
历史论述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本草汇言
》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黄芪不仅是一味名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上述的“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黄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黄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柳太后与黄芪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
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黄芪是药莫滥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主要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或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或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或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或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因此,人们常认为“黄芪是补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气虚之证,滥用黄芪有害无益,以下这些情况下是绝对禁用黄芪的:
1、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咯血、消瘦等“阴虚阳亢”者;
2、有发热、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等“表实”者;
3、身上有痞块硬结、肿胀、腹痛甚等“邪盛”者;
4、有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身有湿热”者;
5、身有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热毒炽盛”者。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推荐阅读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