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将迎来又一“世界最” 最高海拔隧道将落成

  • 中国将迎来又一“世界最” 最高海拔隧道将落成
    22:47:58
中国网3月1日讯(记者 舒珺)在西藏的拉萨-林芝路段,有一种叫做“3小时经济”的说法格外地令人印象深刻。原来,在米拉山山口的附近,一条全世界最高海拔的特长隧道——米拉山隧道正在施工建设中。这个海拔4700多米的隧道投入使用后,从拉萨到林芝所需时间可以缩短一半时间,仅需3-4个小时即可到达。这个“3小时经济”出自“十三五”计划,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提出:“打造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3小时经济圈。”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海拔达5000米的米拉山的出、入口及斜井处,对米拉山隧道的施工情况作了调研。
图片未命名
米拉山隧道入口
困难:高寒缺氧地形差
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米拉山隧道从布江达县起,沿尼洋河上游沟谷展线,至墨竹工卡县,全程5700余米。负责米拉山隧道入口处的中铁二局项目经理龚斌告诉记者,他带队做过很多高原工程,隧道本身工程难度及恶劣的环境让米拉山隧道工程成为最困难工程。
图片未命名
米拉山隧道项目洞内施工
为了解隧道施工方的情况,在工程队的带领下,记者戴上了安全帽,来到米拉山隧道项目洞内。原来,喜马拉雅山脉成山时间尚短,地形较浅,这造成了米拉山围岩变动频繁、容水量过大,容易出现软岩变形、断层富水破碎带等问题;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材料供应运输等洞外施工造成了许多困扰,最冷的时候气温可达-28度,寒冷的天气让施工设备也故障频出;此外,米拉山最高海拔5013米,高寒缺氧的环境对施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业时间也仅能坚持4-5个小时。
措施:输氧保证工人呼吸 科技保障工程持续
对此,米拉山隧道工程管理处做了许多相关措施。
负责米拉山隧道出口处的中铁十二局项目总工程师张品作了系统地解释,他说,软岩变形,就增加变形量,给软岩受力和收缩的变形空间,再用工字钢强力支撑成工字钢圆环,形成弹壳效应,这样,围岩较差的部分用钢结构环形支撑,便不容易压碎。因为需要大量用到钢结构环形支撑,所以米拉山隧道的用钢量比普通内地隧道多2-3倍。也因此,隧道设计可抗8级地震,使用寿命为100年。
对于高寒缺氧的高原特色,工程采用送风输氧的方式给洞内作业工人,尽可能令他们感到舒适,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作业效率。
图片未命名
一线工人杨建、周技金和李强
记者了解到,这些施工工人都高海拔作业经验,绝大多数人都曾修建过海拔3700米的拉日铁路,即便如此,米拉山隧道的高海拔还是令他们感到非常吃力。来自四川遂宁的一线工人杨建、周技金和李强告诉记者,他们从米拉山隧道刚开始修建时就上来了,他们的高原作业已有8年历史,依然对4700多米的高海拔感到吃不消,晚上睡不着觉,容易头疼,因此,也从来不让家中亲戚过来探望。为了解决高寒缺氧问题,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米拉山隧道项目部不仅建立了制氧设备和冬季保温措施,而且在隧道洞口设置了制氧机,确保施工人员在身体不适时,可以第一时间吸到氧。
温情:现代版“大禹” 为了工作牺牲家庭
米拉山隧道工程始于2015年,目前,工程已完成了65%,两边都按照每个月100米左右的完工量,完成了1400米左右的距离。按照正常的工期预估,米拉山隧道将于今年9月30日贯通。“希望这个工程可以早点竣工,我就可以早点回家陪孩子”,说到女儿,龚斌眼眶也略有湿润,“有时候过完年临走的时候,我的女儿就会哭,不想让我走,这个时候是最心酸的。”
然而,当隧道建成后,拉萨市与林芝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将缩短近一半,对两市及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工程顺利完工,少回几次家也没什么”,龚斌对记者说。
图片未命名
米拉山隧道出口
图片未命名
远处的斜井,最高峰时一天可排水3.8万方,现在平均每天排水2.2万方
图片未命名
由于高寒天气,斜井抽出来的水被冻住
图片未命名
工人住宿的活板房
图片未命名
斜井
图片未命名
工人在山上互相剪头发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