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款少数民族特色美食,吃过5道以上的才算厉害02:16:21
中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作为一个吃货,你吃过几道了?
苗族:酸汤鱼
酸汤鱼
苗族同胞爱吃酸食,在贵州的苗寨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的说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汤鱼这道菜最为有名。做酸汤鱼的酸汤,一般用米汤、淘米水加无叶蔬菜发酵而成;也可用西红柿、酸菜、醋制作。酸汤火锅中放人清水江野生鱼,佐以辣椒,酸辣香嫩。
傈僳族:漆油炖鸭
漆油炖鸡
漆油炖鸡,是生活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或远方的朋友到来,傈僳人都会做上这道菜来庆贺佳节、招待贵宾。
用漆油烹制而成的菜肴,味道与其他油烹制的食品不完全相同,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吃惯的人觉得其味道特别鲜美。
藏族:酥油茶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它是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壮族:宁明壮粽
宁明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
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
丽江火腿粑粑
丽江火腿粑粑是纳西族的一大特色,有甜、咸两种口味,甜味粑粑受到很多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而咸的却受成年人喜爱。到丽江旅游,丽江粑粑绝对是最不能错过的特色小吃之一。
怒族:琵琶肉
琵琶肉
在怒族人过大年三十时,丰盛的晚餐桌上有一道肉色油亮鲜红,肉味浓烈香鲜的腌肉。如果这一天刚好有贵客光临,端上桌的也许就不仅是一块肉,而是一头腌全猪,从上面割下的第一刀肉会放在客人面前,请远方到来的佳宾首先品尝。这道菜就是怒族人制作的琵琶肉
“琵琶肉”是一种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制品。具体方法是猪屠宰后将其内脏和骨头取出,保留完整躯体。
鄂温克族:鄂温克酸奶子
一种发酵的乳制品,即“酸奶”。我国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称之为酸奶子。
赫哲族:杀生鱼
杀生鱼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东北三江平原一带的赫哲族,以鱼类为日常主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赫哲人总结出了许多对鱼类的加工方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杀生鱼”。
“杀生鱼”是将备好的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不断的鱼丝,切成丝的土豆、豆芽、粉皮或者粉丝用开水烫过,再将以上两类拌以油盐酱醋辣椒油。一道风味独特的“杀生鱼”就做成了。
门巴族:荞麦饼
荞麦饼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哈尼族:竹筒鸡
竹筒鸡
竹筒鸡,是云南哈尼族招待贵客的一道名菜。制法独特,古老朴实。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
哈萨克族:奶疙瘩
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是奶子的结晶体。奶疙瘩有两种,一种是甜奶疙瘩,一种是酸奶疙瘩,可带油可不带油。都充满了奶香味,新鲜的奶疙瘩吃起来既松软又油香,且营养丰富。
柯尔克孜族 : 柯尔克孜族抓饭
柯尔克孜族抓饭
手抓饭,是新疆维吾尔、柯尔克孜别克等各族人民在逢年过节、婚嫁喜庆的日子里招待亲朋贵客的主要美食之一,抓饭与汉族八宝饭相近。从味道上分有甜咸两种,甜抓饭多为素抓饭,主要原料为米、鸡蛋、黄胡萝卜、葡萄干、杏脯、花生仁和清油等。咸抓饭为肉抓饭,主要原料为米、牛羊肉、胡萝卜和洋葱,维吾尔等族传统食用抓饭,是在客人们洗净手后,围坐在炕上,中间铺一块洁净的餐布,抓饭盛盘端来后,客人用手直接抓食,故名“抓饭”。
黎族 : 竹筒饭
竹筒饭
竹筒饭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用山兰稻(一种旱稻)中的“香米”并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
满族:萨其玛
萨其马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马”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其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
仫佬族:腌豆角
腌豆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水族:鱼包韭菜
鱼包韭菜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其做法是将鲜鱼从脊部剖开,洗净后涂抹多种调味料,再用韭菜、栗仁填充鱼腹,用米草绑牢或清蒸。
塔塔尔族:古拜底埃
古拜底埃
“古拜底埃”是用大米、奶油、杏干、葡萄干等为原料,经过烤制而成的一种糕点,在伊犁乃至全疆都久负盛名。都说伊犁的塔塔尔族妇女烹饪手艺高超,尤以制作各种烤饼和糕点而闻名。所以经她们之手制作的“古拜底埃”外皮酥脆、内馅松软、香甜可口,不仅美味独特,而且形状也很美观。
土族:哈力海
哈力海
“哈力海”由荨麻拌汤和白面油饼组成。其作法是将生长至五、六寸的嫩荨麻剪来洗净晒干,揉搓为碎末,放入开水锅中,加入少量青稞面搅拌为糊状煮熟,调入适量的食盐、姜粉、花椒粉和油炝石葱花。另用白面薄饼,饼的厚度如汤面条的厚度,直径五、六寸。
虽叫油饼,却不能炸,而是要烙。烙锅烧热后涂上较多的清油,放入饼子,翻饼时再涂一次油,将饼烙得黄而不焦,韧而不脆,呈金黄油亮的色泽。将荨麻拌汤舀在油饼上摊成筷子厚的一层,卷起来就可食用。其形如圆筒,其色绿黄相间,其味鲜美异常。
乌孜别克族:米肠子
米肠子
米肠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首先是将大肝、羊心、羊肠油切碎,和大米搅拌在一起,放入适量的胡椒、孜然、食盐等调料,拌成馅,然后再把馅灌进羊肠子里,扎紧两头,即成米肠子。一般把面肺子和米肠子一起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切成片,蘸上酱油、醋、辣椒面食用,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口感极佳,是上等的民族风味小吃。
裕固族:烧壳子
烧壳子
裕固族别具风味的传统面食,是将面做成烧锅大小,盖上烧锅盖,埋在烧好的羊粪火中,四面加温,直到烤到黄亮,味香而脆。凡是遇到喜庆事,都要做烧壳子待客,手艺好的还可做出花卷、百叶、石榴、桃子等花样不同的烧壳子。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