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南州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力度02:24:59
日前,州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全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情况的报告》,形成了《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对州人民政府关于全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州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审议意见,及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强化职责,细化措施,认真抓好审议意见的办理,取得了较好成效。
意见通过后,州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州直相关部门、各县(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全州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随后,州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基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开发工作中来,并组织人员赴黔东南州等地考察学习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成功经验。2018年3月8日,州政府召开了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八大工程启动会,对目标任务作了责任分解和安排部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经广泛征求意见且多次专题研究,经州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于2018年1月以州政府办文件印发实施。此专项行动已列为2018年州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内容及全州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我州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黔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意见(2012-2020年)》《黔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强对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列入《行动方案》保护名录的100个村寨,要求各县(市)在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推动相关工作按照规划有序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如三都县列入保护名录的30个村寨,目前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正在按照规划有序推进保护与发展工作。狠抓全州申报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重点抓好一批典型培育。通过努力,省民宗委对贵定县盘江镇—昌明镇布依族文化示范廊带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贵定县于2017年12月承办了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会议对第二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了授牌,我州共有39个村寨入围,数量位列全省第二。通过会议现场参观和交流,宣传推介了我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进一步提升了对外知名度。“十三五”规划重点打造的30个民族特色村寨现已全部列入省级名录,目前,正在组织开发民族特色村镇云数据平台、编印《黔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图集》,拟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全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推介和数字化管理,现已完成前期调研并形成平台建设初步方案。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持续推进实施村寨环境治理和形象提升工程。加快民族特色村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改圈、改厨、改厕、改电工程,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结合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在民族特色村镇扶持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新建村镇公共活动场所,扶持建设一批文化长廊、歌舞表演场、斗牛场等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设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搭建平台。如贵定县打造的布依族文化廊带,共整合各级资金20余亿元,实施村庄整治、民居包装改造1577户,建成寨门12个、民族文化活动广场83个、观光亭109个、文化亭廊33个、污水处理示范点4个,发展刺梨、茶叶等农旅结合观光点11个,完善交通路网247公里,盘江镇音寨村、沿山镇马坝寨、昌明镇猛安村、文江村柿花树寨等21个村寨民族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受益人口近10万人。
2017年11月,州委、州政府印发了《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明确将加大力度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品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全州正在对民族特色村镇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不断丰富村镇文化元素。加强传统建筑保护,推动实施村寨文物保护工程。对民族特色村镇传统民居、寨门、牌楼、古桥、古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场所等建档挂牌保护,根据不同地域特征、不同民族风格、不同文化特点的民族特色村镇类型,分别采取修缮、改造等方式进行保护,同时注重营造方法和建造技艺。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注重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与静态传承并举。深入实施文化传承人保护工程,在都匀市、惠水县、长顺县分别举办了水族银饰、布依枫香染、挑花刺绣等领军人才培训班,通过培训、扶持传承人和相关企业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鼓励并支持民族特色村镇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团体和表演队伍。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通过村寨文化再生工程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让传统民族文化焕发出新气象,重建文化自信。目前,我州正在组织开展黔南州民族服饰大赛、黔南州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民族服饰、节庆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和再生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乡镇特色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原则,实施“一村一特”“一村一品”扶持计划,打造了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校农结合”基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如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与黔南师院合作建立了学院食堂蔬菜直供基地,“校农结合”模式得到省领导肯定。紧密结合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等产业发展,着力将荔波大土、福泉麒麟山、长顺广顺、平塘克度等一批新兴民族特色村镇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荔波瑶山拉片村在用好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和民族特色村镇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俗旅游,2017年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3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236元,比2015年增加了2566元,村集体经济实力在实现“零”的突破后进一步增强。探索创新发展。如三都县、贵定县昌明镇、惠水县好花红村等县、镇、村,通过电商平台,将地方农特产品、工艺品等远销全国各地。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借助民间人士、乡贤、同胞侨胞捐资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村镇。如荔波县通过引进英籍华人投资,在黎明关水族乡董岛建立音乐谷,使原来冷清的董岛寨成为国内外艺术家和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新热点。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