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家园盛开团结花01:02:20
60年前的8月15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嫩江右岸宣告成立。从此,达斡尔族与兄弟民族携手并进、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建设共同的美丽家园,描绘出民族团结新画卷。
历史的脚步走过了60载沧桑岁月。莫旗34万各族人民抚今追昔,共同回首自治旗沧桑巨变的光辉历程,重温团结奋斗的激情岁月,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
莫旗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60年来,在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光辉照耀下,莫旗行使民族自治权利,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区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关系到地区的和谐稳定。建旗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莫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莫旗各族群众沿江而居,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发展。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性工程之一。它给嫩江两岸人民带来了防洪、发电、城镇生活、工农业供水、灌溉、旅游开发等综合效益。
莫旗把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提升特色经济产业,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夯实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
对于莫旗来说,富民兴旗是其筑牢民族关系的基础。莫旗有7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占呼伦贝尔市的三分之一。近年来,莫旗推进村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屯环境整治任务,发展牛、羊、大鹅养殖和菌类、采摘园等种植业,对达斡尔民族园、民俗陈列馆、达斡尔民俗村寨进行维修扩建、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近5年来,莫旗以“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自治区22个厅局对口帮扶等政策为契机,投入资金1.7亿元,实施了425个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全旗共减贫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6%下降到3.6%。
1997年5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会议通过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自治条例》,赋予了莫旗行使民族自治权利。这之后,莫旗共颁布实施15部法律法规,其中自治条例1部,单行条例14部。这些条例的贯彻实施,发挥了地方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筑牢了民族团结的基石。
维系好民族团结的纽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达斡尔族是较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游牧、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愈发强烈。“达斡尔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文化是靠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要保护达斡尔族传统文化,首先解决语言问题,让保护达斡尔族文化形成一个氛围。”达斡尔族木库莲(口弦琴)项目自治区级传承人郭旭光说。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阿尔拉镇是达斡尔族聚居的乡镇,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从这里走出多名省级、国家级曲棍球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屡创佳绩。该镇阿尔拉村是全国7个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试点村之一。
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是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阿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建设不仅突显了达斡尔族文化特色,还激发了其他民族对达斡尔族文化的认同。这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年7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从此,达斡尔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有了法治保障。达斡尔族生态舞蹈“鲁日格勒”、山歌“扎恩达勒”、民间说唱“乌春”、体育竞技“曲棍球”等20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九大代表苏梅是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传承人。苏梅的“哈尼卡”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她的作品多取材于达斡尔族的生活,耕种、打猎、捕鱼、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荡秋千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多元化,使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困境,要挖掘,更要传承。”苏梅说。
莫旗将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常年与学校对接,安排全旗各大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领略达斡尔族文化魅力。开馆至今,博物馆已接待近百万名观众,众多达斡尔族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纷至沓来,已成为人们探寻达斡尔族文化、研究达斡尔族文化、传承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基地。
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自治区版图中,莫旗位居自治区最东部。无论从文化特征到地理位置,莫旗都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色和优势。
建旗以后,勤劳而勇敢的莫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3个“全国之最”——大豆产量之最,达斡尔族文化研究之最、曲棍球人才之最。这些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代表性的成就,是莫旗各族人民60年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十八大以来,莫旗以民族团结进步“六进”工作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集中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在莫旗境内,有达斡尔、蒙、汉、鄂温克等26个民族。各民族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差异、消除隔阂、互鉴互融、取长补短,保持了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莫旗从思想、文化层面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多年来,莫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11次受到自治区表彰。这些先进典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身边的有形标杆和无声榜样,汇聚起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嫩江右岸,演绎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
上世纪50年代,达斡尔族群众帮助汉族群众掌握放排木、饲养牲畜、打猎、缝制皮革等方面的技艺;汉族群众则给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1952年,阿尔拉镇西路松村的达斡尔族群众被诺敏河洪水围困,兴安村的汉族群众连夜赶来解救,并带去米面、蔬菜慰问。尼尔基镇的达斡尔族群众,把乌兰村遭受水灾的朝鲜族群众接到家里安置,并捐赠粮款予以救济。兴仁乡哈力浅村书记孟景胜扶贫济危的事迹感人至深,他光荣地参加了1988年全国首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
伊兰社区位于尼尔基镇中心,辖区内有多个民族群众聚居,其中达斡尔族居民占多半。这个社区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维护民族团结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把社区打造成“服务型”社区。鉴于辖区内人口结构情况,他们以提供帮扶、助力民族文化发展等形式凝聚民心。辖区内的居民亲如一家,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手帮助。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民族团结,是维护城镇民族关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社区2016年开办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如今,其他民族的居民也来学习达斡尔族的乌春、木库莲、手工刺绣等传统文化。大家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其乐融融。”社区主任叶历青告诉记者。
孟省是伊兰社区的一名达斡尔族残疾青年。社区居民们向她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关心她生活中的点滴,为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让她逐渐从经济和心理压力摆脱出来,给她生活增添了一份温情和光彩。在伊兰社区,这样互相帮助、相互依靠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2016年,呼伦贝尔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牧区饲草严重短缺。莫旗兴军牧业公司主动与牧区对接,免费为新巴尔虎右旗农牧业局提供了200吨玉米秸秆打包饲草,发放给严重缺草的牧户,解决了400只羊3个月的草料问题,减少了牧民的经济损失。
1988年以来,莫旗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集体。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中,全旗3032名少数民族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占全旗干部人数56.25%的少数民族干部,利用自身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常态化开展、持续性推进。
60年来,莫旗各族人民在嫩江右岸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建设着的美丽家园。而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旗人民将以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发展根基,奋力描绘民族地区富裕幸福和谐安宁的新画卷。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