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生态种养22:58: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区域布局趋于优化,渔业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仓禀实,天下安。”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通过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确保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丰收。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罕见的“十二连增”。2016年,在国家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不过依然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份。
特别是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6年,国家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同时在“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政策影响下,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3000万亩,为13年来首次减少,也超出年初确定的调减1000万亩的目标。
今年,我国将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再减少1000多万亩,调减的玉米面积将因地制宜改种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等作物。
早在2014年,国家为了保障农民利益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率先启动了新疆棉花和东北、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得益于目标价格补贴,2014年~2016年,新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优质、高效的高产棉区得到有效保护。2016年,新疆棉产量达359.4万吨左右,占全国棉花产量的60%以上,成为我国棉花主要生产基地。
2017年起,国家继续深化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将棉花目标价格由试点期间的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做好植棉的长期规划。
今年,我国对大豆目标价格政策也进行了调整,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中央财政依旧会对大豆生产者给予补贴,并鼓励其增加大豆种植,合理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44万亩,产量增加23亿斤。
此外,近五年来相关经济作物整体产量也保持着较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630万吨,较2012年增长5.6%左右;蔬菜、水果和茶叶产量分别达到79780万吨、28351万吨和240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长12.6%、17.9%和34.1%。
畜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近五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总体上也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2016年,肉类总产量为8538万吨,稳居世界第一,较2012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受相关政策影响,呈现先扬后抑态势;牛肉和羊肉产量持续增长;家禽产量增加;牛奶产量下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猪肉产量约为5183万吨,同比下降3.9%,占肉类产量比重降至62.1%,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而2016年禽肉增产83万吨,在肉类产品中的占比增至22.5%。由此可见,我国畜牧业养殖结构也在逐渐优化。
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共涉及10个省份、133个县市。2016年,南方水网地区共调减生猪约1600万头;2016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并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根据禁养区的划定,生猪存栏减少达8%,调减生猪达3600万头。
2016年12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明确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市场预计,受禁养影响,未来生猪存栏量仍有大幅减少的可能。
随着饲养环境的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16年,我国草原产草量已达14000万吨,草原覆盖率达到50.6%。
近年来,在保护中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禽种业综合竞争力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为加快加强畜牧业产能建设,农业部于2016年11月份印发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这是继2006年和2011年之后,农业部第三次发布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规划。
与以往不同,《规划》提出“以保为主,以用促保”的原则,即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推动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利用。“十三五”期间,以地方品种为主要素材,自主培育一批畜禽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打造一批以特色畜产品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规划》明确,到2020年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以上,省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80%以上。
而为了推进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一年达到100%。
渔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年来,作为世界渔业大国,我国渔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到6901万吨,较2012年增长16.8%,年均增长4.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为3490万吨,增长15.1%,年均增长3.6%;淡水产品产量为3411万吨,增长18.7%,年均增长4.4%。
另一方面,水产品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占比提高;捕捞水产品产量增长相对较慢,占比下降。具体来看,2016年,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为5142万吨,较2012年增长19.9%,年均增长4.6%;捕捞水产品产量为1759万吨,较2012年增长8.6%,年均增长2.1%。
以上的成绩,与近年来我国渔业发展政策息息相关。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国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后,“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现代渔业建设方针逐渐形成,同时各地相关部门也在为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而努力。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将海水养殖面积控制在220万公顷左右;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实施水产养殖池塘,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等措施。这也为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5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转”和“调”,破解现代渔业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
基于此,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压减到1000万吨左右;渔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者吃上安全健康的水产品,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