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种养加一体 念好新农经

种养加一体 念好新农经
  • 广西生态种养
    02:27:46
1
■企业走访
“羊倌”的新“养羊经”
整洁的羊舍里一群群湖羊怡然自得,自动喂水系统随时提供清洁饮水,自动上料机让工人不用下草料,就可以直接喂料,自动铲粪机定时将羊粪清扫收集,隔热层让羊群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羊舍两侧的遮阳网和卷帘为羊儿们遮阳、挡雨,冬季还能御寒,羊舍后方新修的红砖区域则是羊儿们的“运动场”……走进固镇县仲兴乡陈争上的羊舍,扑面而来的不是传统印象中羊圈该有的膻臭味,而是满含科技的现代气息。
“其它羊一只一年最多挣200块,这羊一只一年净赚300块,你说同样是养羊,我为啥不养陈争上的羊呢?”在被记者问及为啥愿意做陈争上的养殖户时,已经从争华羊业领走了500只湖羊,又来洽谈再次买羊的李师傅有这样的体会。而陈争上自己则是这样说的,“从最初确定品种开始,我就把对现代农业的理解贯穿始终。”
从大城市高校讲师的职位退出,回乡养羊,这样的毅然决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陈争上凭的可不仅仅是这股子勇气,更有冷静的分析判断和市场调研,也就是他所说的“对现代农业的理解”———“以前养羊,牧区是大规模放养,我们这样的农区则是一家一户养少量的,三五只最多数十只,同样是放养。这种方式一方面是需要能够放牧的土地,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精力投入。”陈争上分析,“而新时期的情况是,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出门打工,就算是在家想搞养殖的,传统小规模的放养方式利润太少,让人难以提起兴趣,而土地流转的情况也不可能满足传统养羊的放养条件。”这样思考之后的比较,让陈争上确定了“要养能圈养的湖羊”。
确定品种、苦学技术、凑钱创业、艰难起步……几年的坎坷打磨下来,陈争上的湖羊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来买羊的人排出好长的队,小羊还没生下来,早就已经被订出去了。”另一方面,自己种植有机玉米、生产羊饲料,再加上其他设施和技术保障,陈争上的羊肉通过了安徽省著名商标与无公害产品的产地认证,他的湖羊养殖事业蒸蒸日上。可正是在这养殖生意最好、最赚钱的时候,他却突然要转型,要从单纯的养殖性公司转型成种养加一体、三产融合的现代企业,并打造自己的现代化营销平台。“市场形势随时在变化,公司想扩大规模发展,自己干或者招人,发展速度永远只能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陈争上说,为此,他成立了固镇县科技养羊协会和陈氏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输出给养殖户,将自家的小种羊卖给养殖户,养大后再回收,“这样我们一方面手中仍然掌握了大量的种羊,另一方面自己能腾出精力来做下游产业、做市场,特别是互联网市场。”陈争上说,2015年以来由于个别地区出现疫情、高端市场萎缩等原因,养羊这个产业正在经历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阵痛,“这个产业正在去产能,一些规模较小、技术力量有限的养殖企业已经被淘汰,我们的转型升级也要加快。”
这让本打算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路上“小步慢跑”的陈争上,有了新的思路———“我现在在加快完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品牌体系、全力以赴开拓新市场,也就是家庭市场。”为此,他不仅在固镇县“百万只肉羊产业规划”的框架中投资建设肉羊屠宰场、大型冷库和熟食加工厂,更是针对家庭消费推出了精细化的小包装,“全部切割完成,配送好调料包,在网络上销售之外,还针对超市推出了净菜式的羊肉产品。”“现在冷库、屠宰场和熟食加工厂正在加紧施工,9月份可以完工。从养殖起家,但今后我不会再大规模投资养殖场,而是将核心的精力放在发展养殖户、给养殖户输出技术、建立屠宰、终端销售体系上,通过品牌的塑造将养殖户团结在我们周围,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技术控制保障品牌的信誉和优势。”介绍着自己的新战略,陈争上脸上洋溢着在湖羊产业上再出发的自信。
■推进路径
“短腿”如何拉长?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短腿,这条腿短就短在产业链不长、经济效益不高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等众多因素,让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明显滞后。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也是“四化同步”发展和调转促“486”行动计划中,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之所以至关重要的原因。
“农业现代化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现代化改革等,但其中的关键是链条化。”在承担“方案”牵头草拟工作的市农林委发展计划科科长历建友说。“方案”中列出的重点任务分为几个方面,包括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历建友表示,其中围绕的重点,就是延长农业产业链,也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纵观整个“方案”,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其中具体工作是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是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包括开展绿色增效示范行动,开展品牌建设示范,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这是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种养、优化区域布局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法,要解决的是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生产、服务等经营主体解决的则是‘谁来种地’、‘谁来服务种地’的问题。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则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短腿,这条腿短在哪?短就短在产业链不长、经济效益不高。”历建友认为,“拿蚌埠的实际情况来说,作为农业大市,我们有一些既有产量、又具品质的农产品,但是过去蚌埠产出的基本都是直接的作物,或者初级加工产品,利润不高,自然也就谈不上更高的效益和带动力,农村经济实力当然也不强。”
因此,近年来我市将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作为重点,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营。陈争上的争华羊业想做到的就是这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品种选择、种植玉米、加工饲料、现代化养殖,到种羊和技术输出、与农户联合养殖,到屠宰加工、冷库贮存,再到针对市场分割包装、全平台营销。“这就是要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就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历建友分析,“调、转、促都能够在全产业链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从种什么样的作物、养什么品种的牲畜、规模多大,到建设什么样的加工设施,输出技术服务,农业内部的结构在调整,种养、加工、服务所代表的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也在调整。从一家一户种植、养殖到大户、合作社、联合体来种养,农业经营方式在转型。结构调优了,主体转型了,促进产业升级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融合迎来发展
规模要大、产业链要长、水平要高,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才能发展现代大农业
围绕着延伸产业链这个关键,我市农村“三产融合”有怎样的思路和进展?“我们正在逐步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有所思考的市农林委产业化指导科科长葛春晖介绍,“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说到农业领域的三产融合,我市涌现出的企业也有不少。如现代牧业投资20多亿元建设4万头奶牛养殖与加工基地,实现了种养加一体、三产融合互动,台湾大成集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养殖大户实行公司+合作社+订单方式,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森禾花卉科技园区、海上明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金鹰农业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同样践行着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
今年上半年,我市继续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了新一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建立龙头企业进退机制,开展对国家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并以养殖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在现代牧业、大成肉鸡等现有项目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一批新项目陆续建设:怀远县百万头美味猪项目已建成投产2个示范场,年产50万吨饲料厂已完成投资约5000万元,预计9月份正式投产。固镇百万只肉羊项目年屠宰50万只肉羊的屠宰场、熟食加工厂、4万吨冷库均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全部建成,总投资将达2.3亿元,4个规模肉羊养殖场已开工在建。固镇亿只肉鸡产业续建项目新建1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厂,总投资1亿元,计划10月底建成投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农业规模效益、组织化程度等依然不高,休闲农业发展不够规范,距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葛春晖表示,农业部门正在按照规模要大、产业链要长、水平要高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龙头企业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现代大农业。“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们计划还将新增一二三产融合项目3个;另一方面则是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个,市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3个。在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方面,下半年市农林委将组织数十家休闲农业领办人参加农联商学院组织的休闲农业论坛,并帮助他们做好众创基地挂牌筹备工作。”
■专家点评
今年,蚌埠市出台了《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不仅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还确立了5项重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明确的指标和内涵,并且有细化的具体内容。正所谓“帽子底下有人”,这也是“方案”的最大亮点。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仅凭一纸“方案”,就幻想着一蹴而就,水到渠成,也是不现实的。就蚌埠而言,当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除了要深刻领会“方案”精神,脚踏实地、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我认为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付出加倍的努力。
一是狠抓政策落实。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落实起来却相当困难,往往是看了文件时让人热血沸腾,执行文件时又让人心灰意冷。究其原因,要么是文件本身缺少操作性,要么是管理部门对文件的执行力不够。建议政府部门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时,重点考虑政策措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好政策落地生根。
二是强化技术到位。虽然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官方数据已超过56%,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人员必须“坐”到一起,结合生产需求,共同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促进科技与生产零距离对接,让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推广,发挥效益。另外,还要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探讨高效、实用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三是提升主体能力。“谁来种田?”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绕不开、躲不掉的问题。政府部门要着眼长远,制订完善相关政策,形成培育和提升农业生产人员能力的政策体系,引导培育一批有热情、善思考、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
最后,要切实运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这也是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一个突破点。具体来说,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把握农业农村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和趋势,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有效对接生产和流通,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拓展“三农”发展新空间。
应做好前期谋划和顶层设计,在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政务、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优化配套政策,强化推广应用,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推广为普遍实践。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