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赴凉山调研“一村一幼”幼教帮扶08:51:18
6月25日至27日,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四川省直机关红星幼儿园为精准了解凉山州“一村一幼”教师队伍素质与教学水平开展情况,一行3人在凉山州昭觉县和德昌县进行现场调研,实地了解教学情况,并针对性配置辅导员集中培训课程。
“一村一幼”老师招聘 户籍为首要条件
据悉,凉山州推行“一村一幼”惠民工程,各市县政府采取借用村委会场地、利用原来小学办学点、租用民房等3种措施开设幼教点,实现了“一村一幼”惠民目标。调研人员根据从对昭觉县和德昌县四个教学点了解到,每个教学点只招收4—6岁幼儿,开设1个混龄班(德昌县凤凰教学点开设2个班),幼儿人数从30—60人不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彝族幼儿,约占99%,两个县中只有德昌县的2个教学点有3名汉族幼儿。
每个教学点2名辅导员(德昌凤凰教学点2个班4名辅导员),多为高中或中专文凭,毕业于江油幼师或凉山幼教班。为留住幼教点的老师,在招聘的时候,多以户籍所在地为首要条件,专业和学历要求其次。
由于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类型单一,无法自制一些体能锻炼和户外游戏的材料。相较而言,德昌县凤凰教学点的4名教师具有较强的户外锻炼意识,能编排比较合理的早操,融合了简单的律动、队列队形变化和轻器械操,幼儿之间也有一些合作。而其他教学点相对较弱。
同时,教师会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歌曲(例如《好妈妈》、《我是一个粉刷匠》)或在统一的画册上进行涂色等等。对于各种艺术种类的欣赏、歌唱或绘画的技能技巧、幼儿的创造等方面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无法胜任。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
校园场地受限锻炼难 教室空间小学生多
调研人员发现,很多学校因场地有限,各幼教点并非独立保障场地,需要与村委会或周围居民共用。调研的4个幼教点均未设置专门的安保人员,由2名辅导员兼任;其中3个幼教点紧邻公路,在校园安保方面存在极大隐患,幼儿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各幼教点户外地面较为平整,场地大小不一,均为水泥地面;其中3个幼教点设有一个中小型户外锻炼设备,1个幼教点无任何户外锻炼设备。
然而由于班级幼儿人数众多,空间狭窄,除桌椅之外,设有简单的书架和少量书籍,班级玩具极少,种类单一,完全不能满足到每名幼儿。教室内无任何墙饰和区角设置,仅凤凰教学点在墙面上粘贴了一些幼儿的美术作品。各教学点因场地大小不同,有的教学点有独立的幼儿寝室,比较规范的高低床;有的教学点因地制宜,午睡时使用折叠床,幼儿在教室午休;有的教学点却没有寝室,幼儿在中午时放学回家,下午就不再入园。
调研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认为幼教帮扶培训内容应紧紧围绕凉山州各县各幼教点的实际情况开展,充分考虑到各幼教点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相关情况。切忌在培训中空谈各种偏、深、难的教育教学理论,照搬优质幼儿园的环境打造、课程建设、设施配备等,脱离凉山州各教学点的实际需要,让参培教师感到生涩难懂,不具实用价值。
幼教帮扶需结合实际 提升教师知识和教学方法
调研人员还发现,昭觉县幼教点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教师参考书籍,仅参考州教育局彝区扶贫攻坚辅导员培训资料中的一些儿歌、手指游戏或普通话字词的发音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为辅导员自行安排,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更不能兼顾到幼儿各领域的整体发展。德昌县幼教点有一套专门的教师参考书籍——四川民族出版社《凉山彝族自治州学前教育“一村一幼”辅导员用书》,分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册、该书配有少量挂图,但无年龄段分册,也没有幼儿配套用书。每册参考书包含3个主题,课程容量较小,对教师参考价值较小。
幼教点大多为彝族幼儿,他们的日常用语为彝语,为了使其能用日常的普通话与他人进行交流并顺利过渡到小学的规范性学习,在学前阶段攻破语言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德昌县教学点教师能坚持每日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讲故事、念儿歌、唱歌,孩子们的汉语水平较好,日常的听说没有太大的困难。而昭觉县幼儿的汉语水平则相对低一些,教师经常使用彝语与幼儿交流和讲故事等,所以大多数幼儿仅仅能用普通话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等简单问题。
其次,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班级图书严重匮乏,教师专业技能欠缺,导致幼儿的阅读活动、文学欣赏活动、讲述活动等各类型的语言活动不能得到满足,幼儿语言发展严重受阻。
调研人员认为培训内容可以考虑两个维度,一是丰富教师个人知识。如,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文学与艺术欣赏、卫生常识等。二是教育教学方法。如,参培教师通过培训获得在环境创设、早操编排、教学组织、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等。两者都很重要,且相辅相成。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