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体育教育:如何走出应试的怪圈

  • 体育教育:如何走出应试的怪圈
    05:49:50
考前服用兴奋剂 为中考拼一把
据媒体报道,就读于北方某省重点初中的小伟在其母张女士的安排下,在体育中考前一周服用了一种含有麻黄碱的药物。该省中考体育总分50分,计入初中学业考试总分。平时他的水平是39分,最终,在服用药物和功能性饮料后,小伟取得了46分的成绩。据小伟本人称,可能自己考试时拼尽了全力,也可能是吃药、喝饮料起到了作用。
在中考体育测试中服用含兴奋剂的药物,并非个别现象。在微信上,不少家长群里都在私下交流体育中考的“过关秘笈”。据了解,很多学生提前几个月就吃药了。至于兴奋类药物是否真的能帮助孩子取得高分,或是会违反相关考试规定甚至是导致不良反应危害身体健康,学生及其家长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
事实上,服用兴奋剂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危害。如麻黄,属于刺激剂,可能导致失眠、焦虑、体重降低、依赖成瘾、脱水、四肢震颤、心速和血压增加、中风概率增加等危险。
从法律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和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中也都严格禁止任何体育运动参加者使用兴奋剂。
溯源
应试教育挤压体育素质教育的空间
据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介绍,20多年来,体育已经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成为中考必考科目,但仍有少数地方中考不考体育,16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首次从全国范围内作出了中考必考体育的要求。
可以看到,国家层面对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在“应试教育”地位较为稳固的中国教育体系下,虽然从国家层面对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提出了要求,却未真正改变体育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据教育部公布的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只有29%的学校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近80%的学生每天达不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有的学校,高中特别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体育课。”体育课在校园里沦为应试教育下被牺牲的首选。
与此同时,在体育成为中考项目之后,体育课很大程度上偏重中考项目,体育课不再具备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多元化空间,而是成为了追求分数且枯燥无趣的负担。
不管是以前应试教育挤压体育课堂的时间,还是当下应试教育模式照搬进体育教育之中,应试教育一直在挤压体育素质教育的空间。
调查
应试现象严重 寄望走捷径
据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数据中心副主任杨漾称,十年来,尤其是在体育列入中考后的前几年,上海学生总体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值得一提的是,初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高一年级。各学段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中,初中学段优良率较高。也即是说,中考结束之后,体育锻炼再一次被抛诸脑后。
最近几年,各类中考体育冲刺培训班十分火热。一名游泳教练称,每年中考之前的2个月,前来寻求游泳指导的学生达到几十人。按这位教练的说法,只要集训2个月就可达到中考体育游泳的满分标准。
集训成为了许多学生心中的捷径,除此之外,家长还开始留意一些所谓的“助考装备”。据媒体报道,每逢中考之际,总有一些声称跳远可提高10-20厘米的“考试专用鞋”引得家长争相购买。
观点
如何走出应试教育怪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称,以考促运动,终究不是一条长远的大道。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见将体育纳入中考,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权重,考试和分数并非目的,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才是最终的目标。
上海某校体育教研组长贯军说,“想要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单靠一门体育课肯定是不够的。每天让孩子适当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才是目的。如果在没有体育中考的前提下,青少年还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体育教育就真正做出了成绩。”
目前的体育中考应试烙印仍然很重,短时间来看,它的确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若以长远计,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们并不在少数,且大家都有着个性化、多元化的运动选择,评价系统较为单一的体育考试很容易成为限制兴趣发展的绊脚石。
体育考试有其特殊性,很难达到文化课考试所具备的科学性,构建体育考试多元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可以在现行政策之下,合理设置考试内容,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可以将考试成绩与平时体育锻炼挂钩,注重学生心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意志力的提高及其过程,将短期集训拦截在门外;还可以把一次考核改为多次,以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公正性。
总的来说,体育中考改革是目的是好的,但缺乏了与之想匹配的有效手段。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体育教育上,才能让孩子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真正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房间,在健康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