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推动教育进步要正视家长和学生的功利诉求

  • 推动教育进步要正视家长和学生的功利诉求
    08:03:48
可是,这样的假设,脱离了现实,完全不了解(或者有意无视)现实中学校办学者、教师、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从我国教育的现实看,相当多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其实都是"功利型教育人",即追求教育的功利结果,甚至已有部分学校、老师、家长为获得功利的教育结果不择手段。但制订教育制度和政策,应该有"功利型教育人"假设,而不是"理想型教育人"假设,即要把更多教育活动相关人士作为类似经济人的"功利型教育人",分析他们可能用何种功利手段来应对教育改革,这才能使教育改革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
为什么必须要有"功利型教育人"假设
"理想型教育人"假设,是把教育改革的实施效果,建立在所有教育活动相关人士自动"祛除功利诉求",而去追求理想教育的基础之上,这可谓我国近年来推进教育改革的最大偏差。比如,政府教育部门出台减负令,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是,在减负令之下,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重,典型的表现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就是学校减少布置作业,家长却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培训。再比如,教育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不得举行笔试,可是,公开的笔试取消了,但测试却转到地下继续进行,还有的学校不考学生,转而考家长。
对教育新政实施的效果,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都指出,发自良好初衷的改革被功利对待了,因此,把改革出现的问题推给了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教育观。像针对3+3高考改革,很多中学并没有给学生提供20种(6选3)或者35种(7选3)选择,而是有限几个选科"套餐";而学生选择学科,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主要是考虑怎样获得更高的考分。在北京率先进行的中考改革中,已经出现的一个令人忧虑的新问题是,本来应该在初三才进行的学生选科,已经被部分学校提前到初一,而且打乱原来的初中教学安排,提前给选定学科的学生上课。学校这样做的用意十分明显:既然中考实行4+X选科组合,那么,就先选定X,集中精力学好X门,不是可以考出更高的中考分数吗?
其实,在设计中考方案时,有关部门已经考虑到提前选科可能导致偏科问题,因此,要求中考的"X"选科要文理兼顾,但却没有把"功利"问题想得更深一些。教育改革,从实质上看,就是对教育权力和利益进行重新调配,因此,改革本身要有理想,但推进不能理想化,必须直面权力和利益,解决的就是极具功利性的问题。因此要有"功利型教育人"假设。"功利型教育人"假设并不排除"理想型教育人",但从改革角度看,如果能改变"功利型教育人"的的行为选择,那么"理想型教育人"那里就更不存在问题了。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