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08:09:23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过去,有单一的高智商就足以“走遍天下”,而现在,高智商之外的高情商、高逆商则成为人才全面素质的衡量标准。家长在帮助自己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从重视幼儿综合素质上着手。这其中,教导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就很重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代替他做。”这不单指孩子学习、自理的事情,更应该包括孩子对事情的认知与处理,它决定着孩子未来的生活、行为能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对事情的处理是否成功,其实并不取决于他聪明与否,起关键作用的在于他的经历。家长若能在孩子的学习阶段,充分给予孩子去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机会,就可以有效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其主动性明显增长,喜欢去体验各种尝试,若父母能因势利导,则更适合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成长特点。
1.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对探索的兴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孩子性格中被家长赋予了大量“懒惰因子”。这当然不是家长有意而为的,但凡事包办、凡事代解决的行为本身,已经让孩子无法独立思考。家长在对孩子的独立性进行培养时,势必要让他拥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机会,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在独立思考中获得自我身心的发展。
培养孩子独立,不仅是让家长走出代办包办的行为,更是促进孩子对探索的兴趣。每个可以独立的孩子,其好奇心必定都是很强的。家长若无法尊重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在面对孩子比较幼稚又明显自我思考的行为时,家长最应该做的,除了支持就是鼓励,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想法,以免让孩子自尊受到伤害。想要让孩子增长好奇心,家长可以多为孩子讲一些发明者、科学家的故事,让孩子头脑中产生思考的动力,进而激励自我内心愿望的明确,达到培养自我对学习、事件等全新问题的探索精神。
2.独立的思想首先来自于独立的能力,要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
对一个想要独立的孩子来说,最紧要的事情是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有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才是适应这一时期孩子发展的需要。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其动作与思想还不够平衡,想让他们产生对事物的认知,亲自接触,亲自面对最为有效。比如最初期的方法,可以是孩子对自我事物的处理:洗自己的碗、洗自己的袜子、手绢、收拾书包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孩子产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我行为意识,从而影响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与探索。
家长除了让孩子树立生活自理的意识,还要不断加强孩子对自信、负责、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家长不应该忽略小事件的琐碎,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应该在拥有足够知识的同时,更能为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具有一定独立做事的能力。这些对孩子的良好品质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而这些品质则是引导孩子走向美好的关键所在。
3.必要的挫折一定要有,哪怕没有挫折,制造挫折也要让孩子培养自我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格的家长不只是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还要让孩子拥有自我思考、自我面对问题的能力。在培养这种能力的时候,必要的挫折不能少。所谓于实践之中出真知,孩子不经历挫折,就永远不知道挫折“长什么样”,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而且,家长若习惯了一手包办孩子的事情,那孩子自我抉择、处理的机会也被同时取消了,这很难让孩子产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
正确的引导应该是让孩子经历挫折,然后让他在挫折面前进行经验、认知的积累。家长不妨偶尔为孩子制造一点小困难、小挫折,让孩子品尝“碰钉子”的味道。家长应该相信,在无数次小失败、小挫折中,孩子的成长是惊人的。这对孩子自我体验、观察、控制、批评等能力都可充分促进,从而帮助他达到自我处理、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4.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孩子动手,干点活累不着孩子,受点小委屈也不会打击到孩子。
家长之爱子女的心情人人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因为爱孩子而让他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则是害了孩子。正确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孩子动手的能力,通过动手接触事物,孩子才会开始感知并总结经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总怕他受累,而是要亲历亲为引导孩子学习生活必要的技能。小事情独立去完成是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而这自理便是走向独立的开始。
当孩子在幼儿园、户外产生与其他小朋友的矛盾与意见时,家长更不应该插手问题。将机会留给孩子,看他如果在问题中思考,又如何在问题面前进行解决。哪怕是孩子吃亏了,也无所谓,一点小亏只会让孩子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完全没必要兴师动众,更不必于心不忍。当孩子在一次一次事件中终于体会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那种喜悦与成就是会促进他对自己的自信度的。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