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深度革新的“沈河探索”10:40:49
最近,连续几天在沈阳市沈河区中小学校采访,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该区教育到处发散着“智慧之光”。
2012年9月,沈河区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率先通过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之后,沈河区教育开始在优质均衡上全面发力。区政府于2015年6月牵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沈河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在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和悉心指导的基础上,明确了“做高位均衡,办优质教育”的工作思路,整体谋划、精准设计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布局,聚焦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持续推动教育智慧向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转化。区域教育在短短两年间迅速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教育质量进入到品质提升和活力激发的新常态。
集团化让优质教育资源这杯“牛奶”更加醇厚
家住沈河区双路社区的郭铭赫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应该在文艺一校。就在入学前夕,文艺一校并入文艺二校教育集团,他幸运地成为该校一年级学生。
郭铭赫的家长张莉莉难以抑制内心的欣喜:“我们太幸运了,搭上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这班快车。集团化办学让我们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名校学习。”文艺二校教育集团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教学资源颇受沈城家长青睐。
在区域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之后,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推进优质教育有质量的公平?沈河区教育局局长童跃杰说:“沈河区智慧地选择了一条成本低、风险小,成效却能实现最大化的集团化办学之路。”
早在2010年,沈河区委、区政府就做出将全区54所公办学校一次性全员纳入集团化办学框架的决定,以优质学校为集团总校,一举组建10个教育集团,使36个社区、超过14.9万户居民子女新纳入优质学校服务半径。
近两年,在中国教科院专家团队指导下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集团化办学的内部运行模式,开始着力构建集团化办学“扩优”和“创优”的双重机制,在缩小校际和地区间差距的同时,做强集团化学校品牌,打造一批新优质学校,推行薄弱学校优质化,优质学校品牌化。
多校合并办学难就难在如何保证集团化办学中优质学校这杯“牛奶”不被稀释,相对薄弱的校区能够有效提高,甚至是将一所优质学校办成一家同样优质的教育集团。
这也是众多家长的担心。
家长张莉莉在欣喜之余心里犯嘀咕:一下子招了680人,16个教学班,学校能否均衡地配备教学团队?合并来的学生能否与原总校学生得到相同对待?在新生阳光分班的那天,当所有孩子通过电脑随机分班时,家长们的担心才彻底消除。
从2009年开始,文艺二校教育集团陆续合并了行知小学等5所学校,实行“紧密型”办学,招生数从一个校区的2300名剧增到整个集团的7500名,新并入教师占到教师总数七成以上。
合并来的教师、学生、学区必须全员接纳,新老教师泾渭分明,文化多元分化,师资良莠不齐……8年来,文艺二校集团靠什么保持稳健运行?
“抓住教师和管理两条主线,让人尽其才,让学校各展其能。”文艺二校教育集团田冬校长介绍的是该集团校办学的致胜秘诀。集团将每个校区分别对应相应年级,即同一年级的教师、学生在同一校区教学。同时将管理中心下移,直接授权给各校部,每个校部设执行校长,在校长、书记统领下,五位执行校长分别带领各自成员组成五个责任明确、相对完整的管理团队。集团还制定统一的教师上岗培训和考核评价制度,激发教师集体荣誉感和工作热情。采取校部按年级设置的办法,把各校区原有队伍打乱重组、重新按需定岗,自愿者上、能者上,鼓励新人上。“追求发展的内因被激活,优质资源这杯‘牛奶’不仅没有被稀释,反而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田冬说。
在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沈河区10大教育集团领头名校各显其能,办出了让百姓真心满意的优质教育。
信息化让教育血液更加生动鲜活
漫步在沈河区育鹏小学优美的校园,其实已经浸身在信息化的氛围里。没有网线,无须流量,不用优盘,但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却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紧密相联。
如今,沈河区所有中小学都是二星级以上数字化校园,还有大批学校达到三星级标准。
经过专业设计,以“云服务”理念重新架构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沈河区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稀缺品。全体任课教师均能使用交互式设备进行常态化教学。各学校依托“智慧教育”系统,各出高招儿,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为活跃和高效的态势。
育鹏小学自主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平板电脑课堂上,从课前的自主微课学习,到课中的交流、互动、反馈,再到课后的练习,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轨迹都“有迹可循”。教师通过终端接收相关数据,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及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学习从“漫灌”走向“滴灌”。
第二十七中学通过“云存储”和“云计算”,构建了以“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智慧家校”为子页的“智慧校园”系统。在每个教室配备平板电脑与电子柜,平板电脑既能统一发布信息,又能供学生自行上传展示班级的班训、班歌、班规等信息。同时,电子柜作为智能化学习用品的储存设备,为该校探索“走班制”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