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马尔克斯的“咖啡馆大学”

  • 马尔克斯的“咖啡馆大学”
    17:31:52

村上春树不喜欢“学校这东西”,无独有偶,马尔克斯也说过:“我进大学课堂,好比进监狱牢房”。

逃学的马尔克斯,辍学的马尔克斯,实际上又是一个早早地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又该怎么干(要么写作,要么死去)的天才作家马尔克斯。从诗歌发韧,马尔克斯开始走上文学之路。上大学不久,因为在人人羡慕的重量级文学报刊上发表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使他在早早赢得诗人桂冠后,又被人们称为小说大师。

毕生的阅读和写作,马尔克斯最好的课堂到底在哪里?

在《活着是为了讲述》这部自传的开头,马尔克斯的妈妈因为想回老家阿拉卡塔卡卖房子,需要在巴兰基亚寻找马尔克斯陪伴。正当他妈妈四处打听,不知怎么找人时,有知情人告诉她,到世界书店附近的咖啡馆找去吧,那群“疯得可以”的家伙准在那。彼时,已经从大学辍学的马尔克斯,一天至少两次去那一带的咖啡馆,与一帮作家朋友谈天说地。妈妈果然在那里逮到了野性未驯的少年作家。

如今我们的城市,到处都是闹腾的咖啡馆,咖啡馆作为人们社交的热门场所,最是受到商人、官员、情侣各色人等的宠爱,但不客气地说,中国特色的咖啡馆恐怕是不干文学什么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尔克斯最需要感谢的,是他那个国度咖啡馆深厚的文学氛围。

马尔克斯和他的巴兰基亚文学小组成员,常常是一天两次去世界书店旁哥伦比亚咖啡馆、哈皮咖啡馆、罗马咖啡馆,可以在那里邂逅来自阿根廷重量级出版社的书商,可以读到由阿根廷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最棒英美小说(这些出版社擅长策划最出色的西班牙语译本)。尤其是在饱读诗书的文学教父、年长的加泰罗尼亚学者堂拉蒙·宾耶斯设在咖啡馆的专座边,马尔克斯也有幸拥有一个专座,有机会亲聆謦咳,交流读书心得,讨论文学和艺术。当初出茅庐且不谙文坛禁忌(正在创作的初稿,永远不能给人看)的马尔克斯逮到堂拉蒙·宾耶斯单独相处的机会时,斗胆将自己正在创作的小说初稿给对方看,那位了不起的文学前辈,不仅认真拜读了,还有针对性地提了一些让马尔克斯受益终身的建议——人物的出现只是回忆,所以需要驾驭两种时间;小说里的城市不能坐实为巴兰基亚,读者可能会受真实的地名限制,而缺乏想象空间。

文学创作既是天赋的才能,当然不是学校课堂里能够传授的——除非是在“咖啡馆大学”。事实上,早在波哥大读大学时,马尔克斯的课余时间(逃课时间),就养成了交给“咖啡馆大学”的习惯。

何谓“咖啡馆大学”?马尔克斯说:在咖啡馆,躲在文学大师的专桌附近,“偷听文学对话,要比从课本上学得多、学得好”。当年首都波哥大有个大诗人经常出入的风车咖啡馆,堪称哥伦比亚二十世纪最著名诗人的莱昂·德格雷夫就在那里拥有专座。而马尔克斯整个大学时代做过的最为专注的事情,恐怕莫过于尽可能接近那个以莱昂·德格雷夫为核心的哥伦比亚文艺界名人雅集的咖啡馆专桌,哪怕那些名流谈女人和政治的时候多,谈艺术和文学的时候少,仍然潜身近处不敢懈怠,“纹丝不动,生怕漏听了一句话”。

最不需要怀疑的事实是,马尔克斯“活着是为了讲述”,而讲述的理论及实务正是从“咖啡馆大学”起步的。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