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北到北京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 台北到北京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20:28:36

透过双城咖啡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古老蓊鬱的方家胡同。
东西向的方家胡同的历史要追溯到元建大都时,然而方家为谁,早已不详。数百年间,这里曾 是王子贝勒的府邸,曾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如今的方家胡同是老北京胡同核心文化区,文化氛围浓厚。闹中取静,醉美肃穆。叶子和阿哲的“双城 咖啡馆”就坐落在这条幽静美好的胡同里。

浓郁芬芳的卡布。

雪后的北京老胡同,清冷的空气带着甘甜,端着一杯好味道的卡布奇诺,温文尔雅的叶子坐在我对面,采访如老朋友间的闲聊,谈起他和阿哲,从台北一路走来北京的故事。

君子之交淡如水,馥郁的百合清香充盈着整个咖啡馆。

叶 子和阿哲相识要有二十多年了,叶子在台大读的是建筑与城乡研究所,阿哲读的是建筑研究所。叶子曾经在台北经营过一家意大利菜馆,对于开店与生活有着自己的 见解。阿哲则是经营独立书店十几年,在台北文化圈小有名气。选择开一家咖啡馆,对于俩人来说,除了旁人眼中的圆梦或情怀,更多的还是想要透过行动及专业改 变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通过咖啡馆这一特殊的场域,尝试与城市进行对话。

咖啡馆外的长椅也可以坐,树荫下夏日可乘凉,冬日可赏雪。

文化的沉淀是需要时间的,人和城市的交流,离不开空间的纬度,叶子和阿哲认为咖啡馆作为城市人流浪情怀的寄托之地,他们愿意通过这家咖啡馆,探索这一沟通的渠道,让不同多元异质文化相互激荡,在空间里慢慢长出血肉。

树叶因为初雪而落在斜顶的玻璃纸上,宛如一幅水彩画作。

关于双城的logo,像是重叠在一起的两只高脚杯,象征宾客觥筹交错、互动热络。又像绳索交缠互为表里,如同有很多人交融在其中,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发生碰撞,激发出更多力量。
为 什么把咖啡馆起名“双城”?自然离不开从台北到北京的心路历程。记得是2011年,叶子和阿哲并肩坐在从台北飞往东京的航班上,看着几万呎窗外叶子对阿哲 说:“距离我们上次一起出国也得是十几年前了?总是在远行之后擦出火花,那下次我们去北京看看吧。”其实早就听说中国大陆有很多的变化,俩人也一直觉得应 该来看一看。2011年的9月,叶子和阿哲来到北京,住了一个月,对于北京当时的整体文化环境非常喜欢。刚好彼此也面临着事业的转折点,思索着要做点什 么。

咖啡馆经营了三年,叶子和阿哲如愿在这里办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独立电影放映、即兴戏剧等等。
转眼咖啡馆经营了三年,叶子和阿哲如愿在这里办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独立电影放映、讲座分享、即兴戏剧、不插电音乐表演等等。
“我们想营造作为文化沙龙的咖啡馆风格和北京胡同街道纹理及时间感一拍即合。而且后来发生的一些机缘巧合,及许多朋友鼎力相助,让我们觉得很多事情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双城的红色大门在素色的方家胡同格外引人注目。

双 城咖啡馆原本是1930年代老机床厂的仓库,内部空间原来是垫高的地坪,挑高的房顶、下沉的吧台则是后来挖出来的,并在西面加盖了复式夹层。原来的装修很 多元,所以在重新整理的时候,秉持的原则就是“less is more”,不断的为这个空间做减法,使它恢复到原本最干净自然的状态。最简单纯粹的样子,就很迷人。咖啡馆从无到有,从空到满,它有自己的生命,每一盏 台灯、每一本书、每株绿植,包括二楼的透明浴帘的跨界挪用,一切都是从依循某种内在罗辑“有机生长”出来的。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