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之咖啡 不拘一格引创客人才01:32:59
开栏语
2015年,可以视作创客人群的中国元年。这一年,创客风起云涌,创客空间遍地开花。
与时代相逢,产业大区龙华提出打造“创客之区”的愿景,并诞生多家创客空间,其中不乏入选国家队者。
众声喧哗,大浪淘沙,时隔一年后,创客空间安否?他们创出了什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今日,我们以龙华新区创客空间为样本,一探究竟,敬请垂注。
坐在环境优雅的咖啡厅里,细细品味着浓香的咖啡,耳畔舒缓的乐声低吟浅唱,任凭创新的思绪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这一副蓝天白云任遨游的画面曾经反复在韩志峰的脑中翻转,2015年7月16日,它们变成了现实。这一天,云之咖啡创客大本营在富士康龙华园区幸福生活体验园揭牌,活动场地近3100平方米,建有创客产品展示区、创客梦工场、创客论坛厅、创客沙龙、创客嘉年华广场等。
8个月后,这一片咖啡香氤氲、创意迸发的所在,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创客空间”。
云之咖啡诞生的2015年,适逢创客浪潮激荡中国,各种与创客挂钩的空间、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奔涌而出。
作为创客浪潮中的一朵,云之咖啡如何从熙熙攘攘的潮流中脱颖而出,一跃而入“国家队”?这一年来,云之咖啡有了哪些新的改变,对创新、创业、创客潮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
创客空间助力转型
走进云之咖啡创客大本营,来访者无一例外地会被其独具创意的Logo所吸引。
这是一个整体造型状如白炽灯泡的设计,每一个细节均寓意丰富。
据富士康科技集团团委书记韩志峰介绍,灯泡整体的寓意为开启智慧之光,底部的云状造型,表示现代云端等科学技术;灯泡中端放着一只咖啡杯,散发着香醇味道的咖啡,代表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里可以自由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交流,思想碰撞、互相启发,畅叙创业梦想;咖啡杯的把手形似齿轮,代表着工业创造,也象征着创客们配合的紧密无间及创客间能量的传递;灯泡顶部由咖啡飘出的香气裂分为两部分,形成一个英文字母M,象征着创客(Maker)。
从Logo可以看出,一开始,云之咖啡便与富士康的工业制造紧密相连,“通过创客这个事情,我们希望能够助力集团工业高科技的发展”,韩志峰坦言。
尽管云之咖啡成立于创客风起云涌的2015年中,但有关创客空间的想法早在多年前便在富士康酝酿。
韩志峰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富士康掌舵者郭台铭即提出了“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文化。在“三创”文化指引下,以青年员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富士康党团组织致力于推动青年员工开展“五小”科技创新活动(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渐成富士康一景。“即便没有创客这股热潮,富士康依然会往创新、创意、创造这一方向探索”,他说。
2014年,“三创”在富士康进入高潮,从中,富士康努力筛选“三用人才”,即用对人、用对位置、用对岗位。
也就在这一年,创客与创客空间的概念传入国内,韩志峰等人眼前一亮,“创客与富士康的科技转型发展不谋而合”。
富士康的党团组织非常完善,深入到了企业各个岗位各个层面,韩志峰们一琢磨,“工团在企业转型中的抓手是什么?我们还是想通过创客进行突破。”原因很简单,从“三创”中涌现的“三用人才”集中于50岁以下,其优势集中在科技制造领域,而在新生事物方面,敏感度相对较低。充满创意以及生活气息的创客,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着眼于创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依托富士康完整的研发、制造、销售体系等综合性资源,云之咖啡着力打造一个服务创客、发展创新、支持创业的综合性平台。
以云之咖啡龙华创客大本营为中心,如今,富士康集团先后在郑州、成都、重庆、南宁、晋城、烟台、贵州等12园区成立创客分营。大本营与各地分营之间彼此呼应,共同合作,创客们分享兴趣与创意、智慧。
韩志峰说,云之咖啡有三大目的,第一是营造创客氛围;第二,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培养创客或者喜欢创造的人才;第三,通过活动孵化创客项目,融入企业的发展。归结到一句话,“让梦想变为现实,让创造变得快乐”。
不设门槛鼓励“试错”
今年5月,云之咖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五小成果+”青年三创嘉年华活动,全国12个创客营区的创客们将五花八门的创意idea和实体产品送到了云之咖啡大本营,一较高下。
之所以说是五花八门,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明确界定这些项目的领域,用大杂烩来形容适合颇为贴切。
在云之咖啡展示区,“感动——中老年精品馆”“硬笔书法”与“MNT机台称重系统开发”比邻而居,集合现代科技工具与智库为不同人群私人定制专属培训课程的“未来培训”与“Logo小件分类机自动化上料”左右为伴,展示区甚至还单独开辟区域,为一批手工艺术产品设立展区。
当然,参展项目的主流还是诸如智能手环、VR虚拟现实头盔、智能型服务机器人等一类“硬创”。“硬创”是硬件创新的简称,也是云之咖啡希望重点培育的部分。
在做嘉年华之前,云之咖啡创客大本营创客培育部部长徐少彬们想着,至少设定一些条件或者方向吧,比如像生产线的技能改善、技术提升、某一个制成的小发明小创造,能与企业生产制造结合起来。然而,等到项目陆陆续续过来了,徐少彬发现,真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无所不包。
有的项目,和工业生产制造毫不相干,且不在少数,比如公益心理咨询平台、供应链行业企业文化管理等等;有的项目,写了10几页的计划书,也有了团队,但至今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没做出实体来;有的项目,甚至就只有一个想法、一个概念而已。
“在很多领域,都不一定算创客,比如很有意思的硬笔书法,我们也不知道是否算创客范畴,还有春雨公益心理咨询孵化平台,实际上与嘉年华格格不入,但既然报过来我们就鼓励它,不去扼杀创客的细胞”,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触动了云之咖啡的主导者们,“创客是无疆界、无国界、无行业的,如果先把条条框框都设好了,让所有人都往这个方向去走,估计只有5%到10%的人能进入这个门槛,我们必须用包容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
最终,嘉年华选择了不设门槛,敞开大门,“大家报过来我们就全都展示,鼓励大家先动起来做起来”。
创客氛围带动员工创新
不设门槛的嘉年华,多少也与云之咖啡建设的一大初衷——“创客氛围营造,培养员工创造力”,有很大关系。
虽然云之咖啡向全体员工,不管是流水线工人还是科研人员,敞开大门,然而至今创客群的主力集中在科技研发部门,这并不奇怪,这群人掌握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具有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头脑,但韩志峰与徐少彬希望更多的基层员工能够变身为创客,“只要他有创新的想法,哪怕和企业没有多大关系,我们都拉进去”。
“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建立创新创造这个意识,然后才是能力,意识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就无从谈起”,韩志峰说。
现在,云之咖啡将大本营创客们的创新创意概括为三大类,即硬件创新、软件创新、文化类创新。
围绕这三大类别,依据创客喜好,云之咖啡又衍生出15个创客圈:阳光亲情、微影艺术、文化艺术、手工艺术、霓裳艺术、健康环保、机器人、智能家居、无人机、移动终端APP,虚拟现实、平面设计、开源硬件、开源软件及3D打印创客圈。
过去这一年,云之咖啡的主要工作也在于营造氛围,挖掘企业中喜欢鼓捣的人才,并将他们带到高交会、深圳双创周上展示。
到现在,从云之咖啡全国营区中,有470多名创客脱颖而出,依据创客素养级别,他们被分为了5类:最初级的是“小白”,就是有热情,想往创客门里进的那种;其次是菜鸟,稍微有点基础,然后是半仙,再上去是牛人,创客素养深厚,最顶层是大拿,有20多人,韩志峰对其的定义在于,有且能带领优秀的创客团队,有拿得出手的项目,有非常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强大的思维能力,已经做出过比较好的产品,他们往往是富士康各个岗位的科研人员或者带头人。
远期通过项目孵化“造血”
除了培养员工创造力,云之咖啡还有两大目标,一是培养人才,熔炼创新型团队,再者孵化项目,打造前店后厂生态圈。
“我们是把创客空间当成集团的一个事业来做,希望用来助力人才的发展。”韩志峰坦言。
因为背靠世界知名的制造巨头,云之咖啡拥有同类创客空间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云之咖啡展示区入口,最为风光惹眼的是一款会写毛笔字的机器人,韩志峰赞叹其为“硬创与文创的巧妙结合,科技与文化的跨界创意,创新思维充满令人惊艳的启发意味”。
这一项目由龙华园区与山西晋城园区联手打造,机器人手臂就是应用于iPhone生产线上名为“福匠”的机器手,参与设计的创客梅前敏就是龙华园区的工人,“机器人写毛笔字,难度在于精度、稳定性和灵活性,包括调墨、蘸墨、笔锋墨水的调配,怎样让机器手写出毛笔字的飘逸洒脱,是最大的难度。”他说。
从创意提出、程序设计、反复调试,“福匠”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调试,现在能够写出一手像模像样的毛笔字。
另一款机器人“刀削面”,同样依托富士康的机器人打造,如今已经更新至第四代,并在山西太原机场投入使用,售价为5万元—8万元。
“创客与创意本身,一定是要服务生活和生产,而创客空间不可能独立存在,一定要有产业链的支持”,韩志峰感慨,去年至今,创客风起云涌,创客空间遍地开花,然而,能跟生产经营结合的,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创客与空间,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去年至今,云之咖啡依靠着富士康的支持与政府的补贴,维持着运营,但远景规划里,富士康集团希望云之咖啡自我造血,独立运作。
所谓的自我造血,在韩志峰的思路里,包括两大元素,就是孵化器与加速器,将创客的项目培育后进行孵化提升,进入产业化环节。
事实上,嘉年华的项目中,20%是可以逐步孵化扶持,而其中一款3D虚拟现实头盔与机器人“刀削面”一样,已经进入了市场,销路不错。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