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惩处骗老型保健品营销为何面临蜻蜓点水局面

  • 惩处骗老型保健品营销为何面临蜻蜓点水局面
    07:23:07

保健品营销引发的家庭悲剧,近几年来频频上演,保健品销售乱象屡禁不止。如何规范和有效监管保健品市场,不再让老年人成为骗局的受害者,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问题突出,但是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打击保健品非法营销更是出现“蜻蜓点水”的局面。

万变不离其宗的“温情攻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超过3000亿元。巨额产值的背后,暴利促使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断升级推销手段,虽然有关部门从严监管,但保健食品乱象仍难绝迹。其中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品已成为行业内的“标配”推销主要的手段,一些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相同的招数,向老年人变相推销高价保健品。与此同时,随着老人的警惕性提高,一些新的招数也应运而生,但仍万变不离其宗。

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品已成为行业内的“标配”推销主要的手段

其一,是以“免费牌”吸引上钩。保健品公司在先期推销时通常会采取发放免费日用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方式,放长线钓大鱼,给老年人制造不花钱就能看病、得实惠的假象。有的企业打出送100个鸡蛋的口号:第一次领10个鸡蛋,第二次带人来给20个鸡蛋,第三次30个,第四次40个……以此“套牢”老年人。甚至有销售人员称,利用大数据的方法统计发现,一个顾客被成功转换,只需要52.7元钱。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保健品销售现场的火爆景象,其实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骗子利用各种头衔对自己进行包装,然后夸大产品效果,运用“送礼物”“返利”等手段引诱老年人掏钱购买。一些老年人贪图便宜参加活动,随后就会以“温水煮青蛙”方式上当受骗。

其二,是以“专家牌”强力洗脑。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所谓的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打消老年人的顾虑。

为了宣传保健产品的效果,讲座人往往被冠以国家高级营养顾问、军医老专家等各种头衔。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讲座者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有媒体调查发现,所谓专家,有的竟然是卖保健品店主,经过一番包装,“大忽悠”变成了“大专家”。而在“义诊”过程中,这些骗子经常凭空捏造出一些病症,吓唬老年人自掏腰包买高价保健品。

其三,是以“亲情牌”骗取信任。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采取“温情攻势”,通过各种“话术”与老人拉近关系,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

实际上,保健品销售乱局频发的背后,是中国日益加深的老龄化现状。据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而在上海,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已接近总人口数量的1/3。这给健康产业创造了机遇,也让不少人看到了谋财的“机会”。

深陷亲情关怀的“温柔陷阱”

在保健品销售骗局中,老年人为何总是“受伤”?据国家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老年家庭空巢率已近50%,有的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有专家表示,长期和儿女分开或者被亲人疏忽,造成老人情感饥渴。他们对于交流和被关怀的心理诉求很难得到满足。一些儿女觉得“自己说话父母听不进去”,某种程度上也是交流不足造成的。一些老人在推销人员那里获得了表面上的尊重与呵护,特别容易降低对风险的警惕性。

(养生)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