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州檀香扇:一寸情怀一寸工

  • 苏州檀香扇:一寸情怀一寸工
    12:18:32

 细细追溯,苏州檀香扇已历经百年沧桑,从原先的手工作坊到而今机器制造,檀香扇的历史实为一段技艺在时代中成型、打磨并适应的历史。只是这一传承百年的技艺,经过时间的洗礼,现今又呈现怎样的形态?当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时,檀香扇制作业又如何应对?为了解开这些困惑,我们前往苏州拜访了如意檀香扇厂的副总经理孙耀文。

檀香扇由折扇演变而来。如果要追寻檀香扇的历史,就得上溯苏州折扇业的发展历程。据记载,明宣德年间,苏州陆墓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制扇工坊。

苏州地方志《姑苏志》记载正德、嘉靖年间,马福、马勋两位制扇艺人做圆头竹扇。到万历年间,一位名叫柳玉台的艺人则善做方头竹扇,另一位蒋苏台则“方圆并精”,故有“马圆头、柳方头,蒋则方圆并精”之说。嘉靖十七年,皇室开始把玩折扇,加之以吴门四才子为代表的苏州文人士大夫对扇面艺术的创作与贡献,直接推动了苏州折扇业的兴盛与发展。明代后期,制扇作坊已由陆墓发展到苏州阊门内桃花坞一带。

入清之后,苏扇于顺治三年成为贡品。直到乾隆年间,苏州开设了第一家在官府注册的扇庄“毛恒凤”,位于阊门西街。道光六年,丁方九、益美斋扇庄也在官府注册,制作竹折扇,此即如意檀香扇厂的源头。光绪年间,铁路开通,阊门上塘街古训堂扇庄的折扇进入奉天(今沈阳)市场。

苏州折扇订单增多,苏州扇庄来不及做,就委托常州、南京代工,因而常州、南京的一些制扇艺人开始迁入苏州。以常州湖塘桥“张多记”掌柜张多宝为代表的制扇艺人称为常州帮,主要生产市货,即高档扇品。而由南京迁入的则称为金陵帮,以栖霞山杨老五为代表,主要生产行货,即低档扇品。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连同本地同行共百余艺人集中在桃花坞韩衙庄一带,分设十余家折扇作坊。

最早是半檀香扇,将竹折扇的扇芯换成檀香木,大边还是竹子。有记载显示,1920年,张多记一年只生产200把半檀香扇。而后日本日式小规格折扇进入国内市场,打击了苏州制扇业。于是在爱国热情和行业生存的双重推动下,江浙扇庄开始改制扇子的尺寸,由男扇渐渐向女扇规格改制。另一方面,檀香扇由于制作工艺革新、花式新颖美观且品种繁多,在日本及南洋等地十分畅销,逐步取代了竹折扇的传统地位,苏州檀香扇的生产作坊也逐渐增多。而后因战乱,外销中断,大量作坊倒闭,檀香扇陷入困境,几近瘫痪。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原先的老字号扇庄,如张多记、黄荣记、祝锦记、孙恒记等都并入两大国有企业——苏州扇厂和苏州檀香扇厂,后者即为如意檀香扇厂的前身。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