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足:“柑橘之乡”的涅槃重生

  • 大足:“柑橘之乡”的涅槃重生
    02:34:46

11月21日,笔者走进素有重庆市“柑橘之乡”的大足区高升镇建设村村民的柑橘园时,看到一片片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一眼望不到边。
昔日的辉煌
高升镇素有重庆市“柑橘之乡”美誉。因气候独特,土质适宜,当地培育出来的柑橘甘甜爽口、芳香馥郁,因此,柑橘产品往往供不应求,远销重庆主城、成都及大足城区等周边市场。
1965年在原大足县繁殖农场工作吴英杰见证了“柑橘之乡”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当时他了解到柑桔市场销量大,前景好,就毅然回到家乡高升镇,发动群众大批栽植广柑,1970年5月组建高升果园,担任场长兼技术员。
1984年,土地下放到户后,吴英杰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引进新品种鹅蛋柑26号、丰脐等,利用嫁接技术改换品种。2年后,经过精心抚育管护,嫁接的果木,加上高升优越的气候条件,柑桔个子大,口味佳,畅销重庆市内外,“高升柑”获得了群众极高的赞誉,成为了高升镇的一个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村民增产增收。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村开始种植柑橘。几年后,2000亩柑橘成了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回忆昔日的辉煌,当地柑桔种植大村的村支书宋智勇充满自豪感,“那时候我们这里的柑橘是国家二类土特产品,是不能随便买卖的,由土产公司统一收购。私人要想购买点送人,还要到镇上开条子。”
产业的没落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当地的柑橘产业开始落寞,加之当时“锦橙”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到90年代末期仅剩300亩。”高升镇党委书记杨更生叹气说。
分析柑橘没落原因时,他一针见血:“当时柑橘行情开始萎靡,价格下降,让老百姓不再种树,同时还纷纷外出打工。”
“是由于疏于管理,才让成片的柑橘园死了。”吴英杰也回忆说,“村集体种植的柑桔,种植方法还是沿用着原有的老办法,缺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果木被病虫损害严重,单株产量低、口感不太好,基本上是靠天吃“果”。
吴英杰说,当时面对柑橘果园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也只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柑橘“大换血”
“柑橘之乡”怎么办?这道难题摆在了当地人面前。
“要调整果树品种,引导村社果农对果树‘大换血’”;“政府要拿出资金购买果苗,免费送农户。”“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上门,手把手教农户技术。”当地集思广益,在充分采纳干部群众意见后,于是当地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主动引导果农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提档提质改造工程,先后引进了“橙”、“卡拉卡拉血肉脐橙”、“塔洛科血橙”等优质早、晚熟新品种。
当地果农的也纷纷对自家的柑橘园进行“大换血”,对那些还未被淘汰的老果树,则由吴英杰等技术人员通过锯枝、插穗、缠带等各项工序进行高接换种。
由于懂技术,重新种植柑橘后,村民们对于果树技术管理都驾轻就熟。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高升镇的柑橘园实现“大换血”后,又突出重围“重获新生”。杨更生高兴地说。
“这是3年前,政府出钱买树苗发给我们种植的,大家就把老果树就砍了种上新苗子。”当天,建设村村民吴中友一边从柑橘树上摘下柑橘,一边递上叫品尝品尝口味。
在采摘柑橘空隙吴中友高兴说,自己当时栽种了100多株高档柑桔品种,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每株产量达到100多斤,产量达到1万多斤,按照经销商上门收购价2元至2.5元/斤,今年可望收入2万元至3万元左右。
如今,经过3年多的精心培育,目前,当地柑橘提档提质改造工程已经获得成功,种植的5326亩柑橘品种,今年首次获得大丰收,总产量将达到800吨左右,大量“梨橙”等新鲜柑橘品种已经陆续上市。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