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江义乌举办“2017枣文化论坛”

  • 浙江义乌举办“2017枣文化论坛”
    22:07:51

义乌有三宝:红糖、火腿、南蜜枣。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义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红糖和火腿也随着火爆全球的“小商品”声名远播。相对而言,南蜜枣产业的发展要滞后很多,义乌市科协、农合联等单位的专家和义乌枣农对此深表担忧。

那么,该如何重振义乌枣的雄风呢?9月29日,义乌市在篁园市场旁举办了“2017义乌市枣文化论坛”,全市数十名种枣大户、农林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义乌枣产业的新发展。

义乌坊间有这么一句谚语:日吃三个枣,一生不易老。南枣是义乌特有的名贵产品,清乾隆时,更是被列为贡品。义乌人对这个有1800多年历史、被称为“京果”的南枣感情很深。

南枣能成为贡品,与其选料优良、工艺独特、味道甘美分不开。而义乌大枣是制作南枣的唯一品种,其“双仁”特性独一无二。作为义乌主栽品种,义乌大枣是全国八大良种之一。

据记载,在1965年,义乌有枣园面积17500亩,产量3744吨,为历史最高记录。之后逐渐缩减,到2006年低谷期,枣园面积仅2800亩。

近些年,义乌加大对传统农业扶持力度,义乌枣、红糖等特色产业逐渐恢复,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如今,义乌“枣加工技艺”已列入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涌现了华秀枣类研究所、孝义农场等一批现代化枣园生产基地。

只是,相比辉煌时期,义乌枣产业不仅小而散,还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义乌有关部门最近的一次调研就发现不少问题。除了天气影响,丰产率低,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等共性问题外,义乌枣产业还存在南蜜枣工艺繁琐、传承后备力量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缺产业发展规划、枣文化宣传不够等问题。

“市场上,很多‘义乌南蜜枣’都不正宗,原料用的是外地品种,根本不是义乌大枣加工而成,品质相差很大。” 有着40多年种植经验的义乌市华秀枣类研究所所长楼秀求,对市场上不少外来枣冒充 “义乌南蜜枣”销售深恶痛绝,他认为这会让义乌正宗南蜜枣形象受损。

“很多义乌本地人也不清楚义乌南枣的特性和制作工艺,义乌枣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误导。”义乌大枣种植大户、孝义农场负责人楼升乾对此也倍觉痛心,“外地枣可以卖,但尽量不要冠‘义乌’之名,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扶持政策,打响义乌南枣品牌,为义乌大枣注册‘原产地’标志。”

“枣文化蕴含着义乌精神,枣象征着吉祥与幸福,要充分挖掘、收集枣的历史、民间故事和美丽传说,宣传好枣知识、枣品牌、枣文化。”参与调研并对义乌枣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吴优赛建议重新确定枣树为义乌“市树”,建设“义乌枣广场”“义乌枣文化主题公园”等,将枣产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论坛上,大家结合义乌枣产业实际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地建议、对策。例如,重新做好产业规划,重点建设“大枣生态栽培示范区、南枣文化养生区、南蜜枣传承保护区、枣品种引进繁育区、鲜食枣品种高产示范区、老枣园观光体验区”等产业区;在副食品市场建立“展销专营区”;利用好省非遗这张“金名片”,保护和打响义乌南蜜枣品牌;传承和创新加工工艺,培养一批南蜜枣加工能手;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鲜食枣产业发展等。

此外,义乌农副产品电商还与部分南枣种植户、经销商进行了项目对接和签约。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