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养虾水质不稳定是因为忽视了这些细节

  • 养虾水质不稳定是因为忽视了这些细节
    11:37:29
养虾失败很多既不是因为天气,也不是因为污染,而是因为施肥、施菌、消毒、抽水、增氧等日常工作没有做得仔细,没有做得到位。

一、日常工作往往不够重视

施肥、施菌、消毒、抽水、增氧等,这些都是养虾的日常工作,人人都会做,正因为这样,往往不引起注意,成了任务式的东西,其实养虾失败很多既不是因为天气,也不是因为污染,而是因为这些日常工作没有做得仔细,没有做得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时间上掌握得不够准确

即什么时候追肥,什么时候施菌,什么时候消毒,什么时候撒增氧剂,什么时候抽水等等把握得不够准确,存在盲目性。

在施肥方面:什么时候追肥,许多人的做法都是根据水色或经验来确定,或者每隔3-5天就追肥一次,这些做法都不够准确,如果改为根据以往施肥之后pH值变化的规律再结合水色天气等因素来确定就准确得多了,因为每次追肥之后pH值都会逐日上升,升到峰值就会逐日下降,如果等到pH值降得太低才追肥,水已经变清,藻类太少而且老化,就会增加肥水的难度,如果pH值才刚刚下降,水色还很好,藻类生长还处在旺盛状态,这个时候追肥就没有必要。

掌握了这个规律,把追肥的时间点掌握在pH值下降到一个最适宜的时间,这才是最佳的。虽然每口塘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且pH值的掌握也要随着天气或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原理是一样的。

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以做到规范追肥,准确追肥,就会避免pH值的大幅度波动。在施菌方面:首先要明确施菌的目的,因为并不都是在施菌之前2-3天都要进行消毒,如果施光合细菌的目的是为了抑制藻类,那么消毒就是多余的。

不同的菌类所需要的环境都不一样,比如有害的弧菌喜欢低氧的环境,有益的芽孢杆菌是好氧菌,在溶解氧充足条件下,就会促进芽孢杆菌的繁殖,弧菌就被抑制,反之如果溶解氧低,芽孢杆菌就被抑制,弧菌就会大量繁殖,所以什么菌类占优势,决定的因素是溶解氧的多寡,而不是菌类之间竞争的结果。

在消毒方面:不要把消毒固定为多少天,养虾过程是否要消毒只能是根据虾塘的情况来决定。有的情况是不必要定期消毒的,比如纳水之前塘底经过暴晒,纳水之后经过彻底的水体消毒,以后水质一直都很好很稳定,溶解氧一直都很充足,就不必要消毒,如果消毒就等于没事找事。

另外,虾大量脱壳、藻相变化、恶劣天气、溶解氧低、氨氮亚硝酸超标等,这些情况也不适宜消毒。在抽水方面:原则上是宜慢不宜快,能用小水泵就不用大水泵,能用水泵抽的就不要直接从水门进,宜白天抽不宜晚上抽。抽水要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尽量把应激降到最低。

在抽水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较多虾在水口处逗水应立即停止抽水,因为这种情况说明虾塘的水质底质已经有问题,说明虾已经有病,这个时候任何刺激都会使虾病加重,如果不立即停止抽水,4-5天后就会暴发虾病。

在增氧方面:要把握好四个字:充足、均衡。溶解氧不足固然不行,但即使大于5毫克/升,如果变化幅度大也是应激。

增氧机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保持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二是保持溶解氧的均衡稳定。增氧机的使用要从虾塘溶解氧的实际出发,阴雨天要多开,晴天少开,晚上多开,白天少开。土塘的溶解氧主要是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因天气变化而变化,因昼夜而变化,所以增氧机的使用也要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为了保持溶解氧的均衡。

增氧剂的作用除了停电或缺氧浮头等应急使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调水,比如藻相变化,连续阴雨天、台风、大东风、使用芽孢杆菌等等,这些情况晚上都要使用增氧剂,甚至连续使用2-3次,以维持水质稳定。

(二)用量不够准确

即施肥要放多少,施菌要放多少,消毒剂要放多少等等,掌握得不够准确,很多人都是千般一律按照使用说明书来办,却往往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这是因为每口虾塘的情况不相同,比如底质不一样,藻相不一样,透明度不一样,氨氮亚硝酸盐指标不一样,溶解氧不一样,所以用量肯定也不一样,说明书的用量只能作为参考。

在施肥方面:前期多施后期少施。前期多施氮,后期勤施磷。凡是新塘、瘦塘、酸性塘、连续养虾不成功的塘前期都要多施有机肥。

在施菌方面:要根据使用的目的来决定使用量。如果目的是为了抑制藻类或改变藻相,那么使用光合细菌就要加倍投放,或者按照说明用量但要连续使用2-3次,如果是为了压酸防病(即前期预防硫化氢),光合细菌应少量多次投放。任何时候使用芽孢杆菌都应少量多次,尤其是底质差或水色浓的时候更应如此。

以上这些日常工作是养虾的细节,是养虾的基础,细节越认真,基础越扎实,养虾就越有保证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