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别高兴太早,对虾养殖业的阵痛期还远远没有到来

  • 别高兴太早,对虾养殖业的阵痛期还远远没有到来
    00:54:12

近日,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在谈及国内对虾行业动态时如是表示。“有国内专家认为,中国的对虾养殖业正经历新一轮的阵痛变革期,而在我看来,这个阶段还远远没有到来,可能还会更差。无论是种苗、饲料、动保、流通等企业,大多还停留在市场层面,整个大环境并没有看到本质的变好。我觉得未来几年,它们仍然沉迷在产量与销量的无序角逐中,从整个系统来看,行业的前景仍令人担忧,最痛的时期还远没有到来。”


尽管近年来国内各界在针对现存问题作出了很大努力,比如引进抗病力强的新品种、研发新药、改善饲料质量等,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作为一个完整生态体系的养殖业,并不是某一个环节的改变就能带来质的飞跃的。


“中国的家电产业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竞争、洗牌之后,才发展到现在由格力、美的、海尔等几家巨头主导的局面,这个“痛”的周期非常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不利因素比有利条件多得多,短期内还看不到好转的迹象,也就是说这条虾未来两年还会越来越难养。”


为何在中国养虾要比在其它国家难度高呢?


政策:如果像管猪一样管管这条虾,情况可能不会那么糟


对于产业的方向性引导,无外乎几个因素在起作用:国家政策(如美国农业补贴)、协会合作(如日本农业协会合作)、企业主导(如卜蜂在泰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农业属于绝对的政策引导性行业,做农业如果不跟着政策走肯定玩完,因此,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扶持是农业发展的绝对主导因素。明显的,国家在对虾养殖业政策层面的引导以及监督是非常少的,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养殖面积太大,散户多,就显得有点“照顾不周”了。


另外,中国的行业协会数量少,力量非常薄弱,起码在水产养殖业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国内企业忙着瓜分市场,打价格战,无暇顾及行业引导,尽管现在一些大企业开始从谈产品逐步转为谈成功的对虾养殖商业模式,意在引导产业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真正要沉淀下来还需要时日。外企在国内水土不服,尽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好比正大一直想复制泰国模式,但短期内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这方面,我们还得向泰国学习。泰国对虾出口占了总产量的90%以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同样遇到一些出口阻滞,如化学药品和抗生素超标、对虾质量低和原材料不确定性等问题,但泰国政府为了保住出口生产,较早地制定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内容包括接轨国际构建基本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官民协同,有效推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经历了EMS后,得益于泰国成熟的管理体系,其对虾产量正逐年回升,而另一个产量稳步上升的国家则是厄瓜多尔,厄瓜多尔每年上升的产量并不多,不会出现像中国那种爆发性的增长,这也得益于厄瓜多尔完善的管理规划。而中国的产量一如既往的下滑,如果没有北方市场的补给,估计场面更加难堪。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