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光+补菌”—特种鱼稳水新思路

  • “控光+补菌”—特种鱼稳水新思路
    09:30:14

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极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因此,如何保持稳定的水质,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成为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

一、特种鱼水质调节现状及常规处理思路

特种鱼基于其养殖特点,水质问题一直是贯穿整个养殖周期的主要问题。苗期由于天敌的减少、水温的回升,藻类会大量繁殖,出现pH偏高的情况;中后期随着存塘密度、投喂量的增大,缺乏藻相的池塘大部分变得比较浑浊;有藻相的池塘由于藻类的生长失控,部分塘出现浓绿水、黑绿水、酱油水等不良水色。经总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1、投喂量大

由于目前海鲈、生鱼、加州、黄骨等特种鱼追求的高产模式,部分品种亩产已超过一万斤,导致单亩投喂量达到6吨甚至更高。以投喂6吨,包产30斤为例,每年排入池塘的残饵粪便每亩就多达3000斤,大大超过了池塘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有机物在池塘的富集,池塘中又缺乏充足的益生菌对其分解,进而逐步导致水体的pH异常波动、氨氮亚盐偏高,水体中有机悬浮物增多,鱼群搅底,水质浑浊。

1.2、配养鱼放养比例小

特种鱼主养鱼的产量较高,利润贡献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配养鱼利润贡献率相对较低,因此特种鱼养殖普遍不重视配养鱼的放养,一般仅放养少量花鲢和鲫鱼(如表1)。配养鱼放养以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为主,杂食性鱼类可摄食池塘中的残饵、粪便,减少池塘中有机质的积累;滤食性鱼类(以花白鲢为主)摄食池塘浮游生物,可控制池塘的藻类丰度,并不断消耗池塘的氮源、碳源等富集营养物质,降低池塘负荷。因此配养鱼放养比例小也是导致特种鱼池塘水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3、客户操作习惯

针对池塘的水质问题,大部分养户习惯于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效果明显,见效快,反而忽视了生物方法水质预防的意义。

1.3.1、物理方法

处理浊水多采用吸附沉降的方法,直接将水中悬浮物沉降到池底,2 个小时就能看到明显效果,但维持时间多在3-4天,治标不治本。当池塘水质指标偏高或摄食不好时,就大量换水,前期很有效,到中后期外源水变差,换水效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经常换水也是导致虫害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

1.3.2、化学方法

池塘消毒杀虫次数较多,甚至有部分养户直接使用杀虫产品调水,水浊、鱼群摄食不欢就使用一次杀虫药;对于浓绿水、黑绿水等不良水色也多采用杀藻的方式进行处理,水体富集的有机质使用强氧化剂进行氧化处理。这些处理方式虽然短期看效果明显,但对池塘的生态系统破坏均比较大,杀灭生产者、分解者,造成池塘长期缺乏藻相,水质浑浊,水质波动大。

1.3.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补菌的方式,对其中积累的有机物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解或吸收,然后供给藻类利用或自身繁殖生长所需。目前仅少量养户习惯使用该方法,生物方法是通过补充分解者的方式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本性的解决池塘的水质和底质稳定问题。

基于目前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处理措施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海大养殖专家提出了“控光+补菌”的稳水处理思路,一定程度上从根本解决了池塘藻菌相平衡的问题,达到爽水、抑菌、稳水的目的。

二、“控光+补菌”稳水思路机理阐述

2.1 “控光”的机理阐释

光照是决定池塘藻相最关键要素之一,经海大研究院多年研究发现,有机色素(如海联科水精灵)应用于池塘可以通过控制光质、增加池塘底部的光照强度来促进池塘藻类的多样性,达到培水稳藻的目的。

2.1.1  改变光质,抑制优势藻的形成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取决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快慢,不同种藻类含有的光合色素不同(如表2),能够吸收的吸光谱也不一样。吸光谱越宽,同等条件下抢夺营养的能力更强,繁殖速度更快, 更易形成优势藻。光合色素主要有三大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所有的藻类都有叶绿素a,大部分藻类有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许多藻类中除叶绿素a、叶绿素b外,还有叶绿素c、d和藻胆素,如藻红素和藻蓝素。作为叶绿素a的互补色素,藻胆素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其它藻类的均衡生长,因此控制藻胆素发挥作用是实现池塘藻类多样性的一条捷径。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