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刘崇圣+吴龙杰+辜达齐:做建筑前,先投入实地的在地生活吧!

  • 刘崇圣+吴龙杰+辜达齐:做建筑前,先投入实地的在地生活吧!
    11:33:27

迈入第2届的ADA新锐建筑奖,在公布入围名单后,这10组陌生的名字、11件多元的作品,逐渐在建筑界形成话题;透过奖项活动,更让这些年轻的建筑人有了发声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机会。我们进行了一个月的策画与专访每位入围者,就是希望经由这些入围者的亲自讲述,梳理出这个世代的建筑观点。

首先,要为各位读者带来本届新锐之一:刘崇圣+吴龙杰+辜达齐的3人专访,藉由这次的入围作品「径.盐埕埔」,让我们听听年轻一代的建筑人,在面对坐落于具有深厚歷史纹理的老街屋裡,如何寻求新的空间想像,而他们又是透过什么方式,找寻到心中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

1990年代左右,宜兰开启一系列文化环境与空间地景的再造运动,藉由推动环境保育、社区再造、空间规划等等方式,以宜兰固有的自然地景、生活文化地景的对外展现为主轴,吸引大众透过观光活动,接触到当地厚实的土地文化。

宜兰在此般空间再造的歷程中,也催生不少以长期在地经营为理念的建筑团队。入围今年ADA新锐建筑奖的刘崇圣、吴龙杰以及辜达齐,即是延续宜兰在地经营发展脉络下,形成的年轻建筑团队。叁人早期曾于黄声远建筑师事务所任职,也培养起他们习于自土地情感的氛围裡,找寻环境议题的设计操作模式。

刘崇圣离乡赴美求学的经验,让他更加确信,在地生活是建筑创作过程不可或缺的条件,他也提到了这段经验的感想:「当时有很大的感触,就是做设计的人,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做设计会比较有感觉,所以回来后就想好好在自己的环境裡,思考清楚做法,并且对环境有感情,从环境裡找到可以谈的事情。」

2011年他们为了执行「径.盐埕埔」这件设计委託案,千里迢迢南下高雄盐埕,成立临时工作室,以融入当地生活的方式,试图梳理出这处老城区的歷史进程与市井趣味,并将这些生活感受,累积成这件空间改造案的议题思考基础。

面对盐埕这个邻近港口,瀰漫着传统工商业气息的老城区,他们如何透过穿梭于巷弄与舶来品商店街等新旧纹理的经验裡,运用对旧建筑的改造来诠释当代的城市空间观点,并实际解决传统街屋光线不足、通风不良等等问题?我们不妨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