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御书堂”淮阴丁氏上源世系溯源

  • “御书堂”淮阴丁氏上源世系溯源
    12:41:18

淮阴“御书堂”丁氏自迁淮始祖鍾公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奉旨来淮垦荒,编入里簿,入籍金城乡四图六甲,世居涧桥,640多年来,族谱历经康熙十一年(1672)、乾隆五十七年(1792)、咸丰元年(1851)、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二十四年(1935),包括1992年共六次修谱,因为种种原因,“御书堂”族人都没能到他们的祖居地江西去寻源访流,认祖归宗。为此,常怀敬祖之心的族人殊多抱憾。常言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了解开萦绕在淮阴“御书堂”丁氏族人心头六七百年的疑问,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历代先人的崇敬之情,淮阴“御书堂”丁氏十九世孙、淮安清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迎真(银曾)先生于2013年秋冬时节踏上了远赴江西的寻根之旅,耗时数周,行程数千里,足迹跑遍了江西南昌及其周边丁氏主要聚居地,迎请回多部《丁氏族谱》,于各部族谱中仔细查核,不遗漏任何细微信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查清了淮阴“御书堂”迁淮始祖鍾公的上源世系。

追根溯源,查找始迁祖在原籍地的名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个不得不必须面对的问题: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名字,也会因为族大丁繁,同名者往往有之,所以,据名探源,仅仅是一个参考而已。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依据名字去寻根溯源的结果,那就是,丁氏迁淮始祖鍾公落籍淮阴后,文字资料直到300多年后才第一次修谱体现在纸质的文字中。其间,朝代更迭,战火频兴,洪水屡泛,加之人的记忆常有偏差,所有这些因素都考量我们要灵活对待始迁祖的名讳,决不能牢牢盯着始迁祖的名讳探寻,唯名讳是瞻,而要有开创性地去寻找,有思辨性、有领悟性地去探求。

1989年版江西《五溪丁氏宗谱》奉丁映为一世祖,丁映之前,还有“丁氏原祖系”,从丁復到丁映的残缺不全的世系吊线图。根据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谱学专家林忠博士的研究,古人命名遵循着一定的“名风”,比如唐征东元帅薛仁贵之子多用“楚”字命名;历来被民间奉为最有福气的、挫败“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郭子仪,其七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日”字旁;宋朝文豪苏洵其子苏轼、苏辙的名字,都是“车”字旁……依据这一“名风”,我们在《五溪丁氏宗谱》中查找,跟迁淮始祖鍾公有同偏旁的名字,果然“釒”字旁的丁氏族人名字相对集中,丁映的七世有“釒”字旁,不过这一辈人生活的历史年代太早,都是宋初时人,显然不属于鍾公所处的时代。再往下,在丁映的十六世孙中不少“釒”字旁的名字,且这些人都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时代。另外,由于鍾公在明初迁来淮阴,以后就因为山河阻隔,路途遥远,音问不通,一直没有跟家乡族人取得联系,也没有老家人来淮阴寻访认亲,所以,在老家南昌的族谱上,不会显示鍾公的后裔。还有,鍾公在明初迁淮,应该已经成人,或已经成家,所以,

南昌五溪丁氏于洪武十二年(1379)修谱,应该有鍾公的名字。可是查找“五溪谱”,映公十六世诸多“釒”字旁族人,并没有一个人叫丁鍾。其中,后世失考者凡四人,分别是丁錠、丁銓、丁𨨀(kōng)、丁鐶,倘若这四人因为无配或无嗣,族谱没有记载他们后人的话,族谱往往在名后加一个“止”字,而这四个人名后面都没有“止”字,表明这四人要么贸易远方、要么落籍异地、要么外迁他乡、要么发配流放,让修谱族人无法得知其婚配及后裔的详细情况,族谱只能到此为止。这四位后裔失考的五溪丁氏远祖,根据字形的发音来说,唯有“丁𨨀”跟迁淮始祖“丁鍾”的发音最接近,因为南昌属于赣方言区,而淮阴属于北方方言区,两地的发音差异巨大,再就是“𨨀”属于生僻字,连一向以收字多而著称的《康熙字典》都没有收录该字,所以,原谱中的“丁𨨀”来到淮阴,用“丁鍾”之名更通俗,也更为大家所接受。照此认定,我们把丁鍾的世系代入南昌丁氏世系中进行比较,从1989年南昌五溪丁氏族人所修族谱来看,他们已繁衍至丁映三十七世,而淮阴“御书堂”丁氏族人在1993年修谱,若以丁映的世系排下来,也恰好有三十七世。多么惊人的一致!所以,对接这一世系相当可信,也比较可靠。再向上追溯,彦端公生子四人:长名釗,次名鐩,三名鉷(hóng),四名𨨀。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五溪族谱世系中,𨨀公的三哥鉷公其六世孙此懃(qín)公,后世失考,根据该词语在赣方言中的发音跟淮阴丁糖坊始迁祖時际公的名字异常接近,且時际公来淮后,虽然“御书堂”前五次修谱都没有把時际公的后裔纳入谱系,但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時际公的后人命名取字多参考“御书堂”的用字,这也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他们前面一定还是有渊源的,虽然以前家谱没有记载。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他们没有任何关联,丁糖坊丁氏族人在命名取字中完全可以有自己单独的一套,而不需要完全依照“御书堂”的命名字辈来给自己的族人取名。所以,1992年“御书堂”丁氏在第六次修谱中,主修人丁傅高先生毅然决定把時际公的后人纳入谱系,从而增进了淮阴丁氏族人之间的情谊,也扩大了丁氏族人的谱系。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溪谱中的“此懃”公就是淮阴丁糖坊的始迁祖“時际”公。从谱系来看,時际公较鍾公晚五代,来淮时间也应该晚来大约150年。族谱记载鍾来于洪武初年来淮,我们把年限放至洪武十年,即西元1377年,假设鍾公来时只有20岁,那么在天顺癸未年(1463)鍾公的次孙朝阳公出世,中间只隔進公一代人,无论怎么计算,这两代人都应该是老来得子了。待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文恪公高中己未科状元,丁氏自江右迁来淮阴已近200年。淮阴丁糖坊的始迁祖時际公来淮时,估计,文恪公还没中状元呢。然而,出于同根同祖同乡的情缘,丁糖坊丁氏族人初来淮阴时,跟鍾公后裔说不定有联系,并且曾经序过年齿辈分,也理所当然会以后来丁氏门中高中状元而骄傲与自豪,这也更加深了“御书堂”丁氏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丁氏受姓始祖伋(jí)公至映公的六十一代世系在1989年版的《五溪丁氏族谱》中没有体现,1997年刊印的《岚湖丁氏族谱》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这六十一代历代世系及相应的旁系宗亲。关于伋公以上的世系则采用全国通行的“渭水堂”《姜氏族谱》中炎帝至姜尚世系更为可信,也较为完整,共计五十四世。

2010年刊印的南昌《丁坊丁氏族谱》,虽然也奉丁伋为鼻祖,但是后面的世系跟五溪、岚湖多有龃龉,且从世系中看不出跟淮阴“御书堂”丁氏有任何衔接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该族谱上有“明状元江西巡院上美公像”,查江西明朝并无叫丁上美的人中过状元,因此有人认为应该是嘉靖三十八年中状元的淮阴人丁士美,丁士美祖籍江西,家乡丁氏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代代传言,最后导致以讹传讹误作了“丁上美”,也未可知,到底从何时被误传,详情不得而知。

丁坊“世美堂”的谱系是:一世仪→二世纬→三世尚敬→四世宣→五世汤铭(豫章祖)→六世行→七世仲正→八世季谦→九世德昭→十世宗美→十一世集林→十二世国宾→十三世孰玉→十四世性怡→十五世凤鸣→十六世子渊→十七世端→十八世宽→十九世澄→二十世聪→廿一世福→廿二世仁→廿三世英→廿四世旭(东阳尚书)→廿五世温→廿六賝→廿七世巩→廿八世衡→廿九帕(罕)(居八都)→三十世镇辅→三十一世溥→三十二世正爵→三十三世清(号源衍,南昌府丁坊始祖)。以上为内部吊图,与开头的总吊图从廿九世往后都不一致。

南昌1世清→2世泰严→3世必萌(字镜)→4世允亮(字信)→5世习智(字睿)→6世志盟→7世宗文(字锦)→8世克高(字凤)→9世德辅(字弼)→10世仲玉→11世肃戴→12世文泰→13世爾正(世美堂祖)→14世善哲→15世元钛→16世正佩→17世一桂→18世永祚→19世仁安→20世弘謜→21世茂翱→22世训信→23世秉松→24世道广→25世自青→26世崇海→27世希洪殁民国乙丑年→28世以庆生光绪乙未(1895)→29世世长生民国戊辰年(1928)→30世承初生1953年→31世家源生1989年。

通读江西“丁坊丁”“岚湖丁”“五溪丁”三大部A3开本的《丁氏族谱》,以及淮阴1997年刊印的“御书堂”《丁氏族谱》,同时参阅沭阳《丁氏族谱》、泗阳《丁氏族谱》,“渭水堂”《姜氏族谱》,顺利搞清淮阴状元文恪公迁淮始祖鍾公的来龙去脉,理顺了淮阴丁氏在全国丁氏中的排列次序,为淮阴丁氏融入全国丁氏世系,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实现淮阴丁氏与丁氏受姓始祖伋公世系的无缝对接,形成一支代代可考,世世传承有序的丁氏通天谱,同时还查清了淮阴徐溜丁糖坊始迁祖時际公的上源世系,也是“御书堂”一脉传承的血缘宗亲,不至于游离于“御书堂”丁氏世系,显得后傍硬性地挂靠。

前有千古,惟谱录之;后有万世,惟谱启之。淮阴“御书堂”丁氏上源世系能够查清并衔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将来丁氏族谱再行续修刊印,必能教育、启迪广大丁氏族人爱家、爱族、爱国之情;激发丁氏族人团结、拼搏、勇于开拓的进取之心;树立丁氏族人自尊、自信、自强的报国之志,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