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丁士美(转自网络)11:46:06
丁士美,字邦彦,号后溪,明嘉靖朝状元,后官累进为吏部左侍郎。《淮阴县志·人物》称丁为明清河今淮阴县人。淮阴《丁氏族谱》对丁状元籍贯及生卒年代、家庭有祥细的记载,为我们了解丁士美提供了方便。
一、丁士美的祖籍是哪里
按《丁氏族谱》载:“丁氏来之江右,祖籍南昌府南昌县。”江右即今江西。丁氏迁淮第一代始祖名锺,当时是“生员”,寄居在淮阴。“后奉旨外乡寄居者编入里簿,始籍金城乡四图六甲”。就是说当初丁锺虽住在淮阴,但“户口”统计还在家乡江西,后来在国家某一次人口普查时,丁锺正式入淮阴的户籍管理。在历史上,自南宋绍熙五(1194年)年间黄河夺淮,致使水灾在苏北反复泛滥,原居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至元明之际,河道定型,水灾稍平,因农田现滩、大量抛荒,才有人来此垦荒居住,繁衍后代,人口开始多了起来。因此苏北的族姓溯源,大致都于此时,向前基本尾追不到记载。淮阴五里的丁氏是明朝初期来自江西南昌;淮阴渔沟的吴氏在明洪武年间来自安徽;淮阴古寨朱氏在元至正年间来自苏州昆山。
二、丁士美的籍贯在哪儿
丁锺来淮开始在哪儿生活?“始籍金城乡四图六甲”。金城是今天的淮阴徐溜镇金城村,明朝淮阴设有高良涧、浪石、金城三大驿站。《丁氏族谱》初谱又记丁氏淮阴世居涧桥,涧桥即今淮阴区五里涧桥行政村,其实,金城与涧桥是地接南北的两个村庄。因此,丁士美的籍贯是淮阴五里,淮阴丁氏族人皆自称淮阴五里丁氏。那么,丁士美是淮阴丁氏第几代?是淮阴五里丁氏的第五代人。始祖丁锺生子丁进,丁进有鸾、凤,而鸾生二子:杰、伟;凤生子儒和伦,丁士美即丁儒长子。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籍贯概念,从丁士美父辈的籍贯就是淮阴人。丁氏虽首先在涧桥落户,但旺于五里南部的丁集。现丁集集名即由丁氏能人开集市而得。
三、丁士美的家在哪里
那么,丁士美是出生、生活在涧桥?丁集?还是哪儿?《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弘正后渐从入邑”。邑即当时淮阴城旧县(今码头镇)。“弘正”二字应是弘治年和正德年号合而简称,就是说在弘治年间至正德初年这段时间中,随着明朝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丁氏有人陆续进县城居住。丁士美生于1521年,即明正德十六年。此年为正德末年,由此看丁士美是出生于淮阴码头。在《丁氏族谱》中有“始祖墓图”并记载文字,标明始祖至第四世的七位先祖都葬在一个“面黄河之水,绕带回环,又借张福口,运河口,两水相朝,左掖泰山殿,右辅文昌殿,后应浦家墩,得马陵山来龙”的地方。此地貌即为淮阴码头镇。在《丁氏族谱》祖墓图中有石坊、围墙,有多个石狮、石虎、华表等饰物。解读图表和文字:丁氏祖茔地并非原始祖坟地。丁士美从1599年考中状元,到1577年突然病逝,为官18年。在丁士美前,丁氏并非显贵,因而不可能有此规格的墓葬,这座坟茔应该是丁士美考中状元后修善的。祖墓也说明丁士美祖辈已迁县城定居,丁士美是出生在县邑。
四、丁士美葬在哪里
嘉靖28年丁世美参加应天府乡试,排举人第19名。嘉靖38年即1559年,38岁的丁士美参加科举会考,从267名举子中,夺得进士第一名,即状元。
1575年,明万历乙亥年6月,丁士美父逝,按封建道德和规矩,丁状元回家守孝。但到了万历丁丑年,即公元1577年8月初一中午,丁士美因病逝世,“卒于家”,年57岁。朝庭闻讯,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谕葬双松公墓西”。双松是丁士美父亲的字。
丁士美的墓在哪儿?丁士美为什么没有葬入祖茔?为什么在老淮安城发现丁士美墓碑?原因是父儒逝后有“谕葬”,因此另择墓地。
父以子贵,丁儒死后被封为“谏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待读学士”。丁儒去世,丁儒的“原配仲淑人”从祖墓“迁郡城东三里塘与封公合葬”,此“封公”即丁士美父亲丁儒。丁士美的墓志铭说丁“世清河人,其居淮城”。这句话一是说丁氏世代均住清河;二是说丁士美死前住在“淮城”。墓志铭是明人在丁状元刚去世时所撰,因此此处的“郡”应是墓志铭作者对“淮安府”的代称。如此,丁士美的墓地在淮安城东。
五、丁士美的后代与生活地点
丁士美有亲弟一人士良,堂兄弟四人。在后代谱系上,丁士美育有子有殷、有周,而两个儿子给丁状元生了九个孙子。
丁士美的子孙在哪儿?丁士美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子孙辈在北京落户了吗?没有!因为状元的儿子出生很晚,有殷出生于 1572年;有周出生于1574年。在1577年丁士美去世时,他们尚幼小,失去顶梁柱的家庭,不可能在京城生活。同时,在丁死后数年,即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已建元立国,丁状元之后代年稍长后,也不可北上去是非之地了。
丁氏第十九世孙仰珍曾说:丁士美是他五世祖,清江城里有他家祖宅。那么清河丁氏什么时间“南下”的呢?谱载“昌启间或南迁至山(阳)而族姓犹在金城,其郡中者文恪之子姓(孙)半之,通已十世”。
这段记载中“昌启”是指时间?还是人名?查历代年号,只嘉庆有天启年号,天启年号前是明光宗的昌泰年号,而这个年号仅一年。因此,这里是“昌泰至天启”年间简称。
如果是人名,则另作解释。丁士美孙辈中有名“昌期”者,为有周子。从字面上推理,应是可能从昌期开始南迁到山阳县。昌期出生于1594年,到昌启年间,昌期已二十多岁,已成家立业,可能这时去清江浦居住。当时“清江浦”属山阳县,但“昌启”二字应该是时间。
这段文字说明:虽状元子孙有一支南迁而居,但丁氏族居地仍在“金城”;淮阴丁氏有一半为丁士美直系子孙。到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第一次修谱时,已有第十世,就是已有状元之重孙辈了。
其实,不但码头丁氏是五里、丁集的丁氏同宗,洪泽老子山丁氏也为丁士美同宗。
六、丁士美考状元前后的趣事
据丁世美墓志铭载:“初,公夜试北行,寓清源一寺,僧称状元至,叩之曰:是有几先当应。盖僧尝感异梦也”。当然,这段记录是民间传说的老套路:一个人成名后,多有祥异的预兆。至于和尚说法不过是奉承之词,寺庙历来充作行人的歇息地,有收入。因此,僧人对前往赶考的举子肯定多说好话,如今之社会称姑娘为“美女”一般。
丁世美中状元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公初第后,有柄要谋以内子之姊归公为妻”,丁士美虽两任妻子在中举前已去世,但他仍拒绝,并发表了一番关于道德话题的议论。因此,籍贯古歙的许国为其撰墓志铭说:“此公之识定守贞,已见于始进”,“则天下望公旦夕为臣弼有以夫”。如此,丁士美是品行端正,操守严谨的官员。
七、丁士美的为官与为文
丁士美中了状元后,一直在京城为吏,累至吏部左待郎。吏部即管理官员的机构,左待郎即几个副职之一。在这期间,丁士美“高谊维风,清操振世”,因而兼翰林院三任待读,在隆庆年间主持了三次乡试,一次武科乡试,所选拔人才受人称赞。并留下多篇“策论”。
约在万历元年后,丁士美在京城作了《高家堰记》,全文1100多字,《高家堰》首句即:“山阳旧有高家堰,建郡城西四十许里……”是淮阴在修整高家堰后,老乡托请状元作文记事。《洪泽湖志》对修堤事有记载,而对状元所作文无收录。丁士美在文中称高家堰之修与范仲淹筑海堤,白居易、苏轼修西湖二堤一样,功德无量,永存青史。
状元为家乡人治理洪泽湖写下了《高家堰》一文。新中国成立初,要治理淮河,需从洪泽湖向北挑出一条河泄洪。据说此河道直走,就遇到了漂母墓。方案上报国务院后,周总理问河道沿途有文物古迹否?告知有漂母墓。总理指示能否改道?以保存漂母墓这个千年古迹。于是河道略向东移,挑宽二河。结果丁状元的祖坟为给水路让道,造福人民,被拆除干净。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