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共享经济”已经死亡 涨价的滴滴已经蜕变成一家出租车

  • “共享经济”已经死亡 涨价的滴滴已经蜕变成一家出租车
    21:31:45

自从8月1日宣布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滴滴身上发生。一是不断上调打车费用,二是降低司机端的补贴,还有就是坊间舆论对于滴滴的抱怨越来越多。

近期,利用滴滴快车打车的用户,可以发现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滴滴打车的价格在变贵。不仅如此,在恶劣天气,滴滴快车经常大幅加价,这也成为了舆论诟病 的焦点。以笔者9月17日晚间的打车经历为例,因为下雨,出租车仅需44元的路程,滴滴因为雨天提价至60多元。而笔者一位朋友的经历是,某次大雨,其仅 需40元的路程,被加价到近100元。而在加价的另一面,则是有司机向笔者抱怨,滴滴加价的这些钱并没有多少进入司机的口袋,反而是进了滴滴平台的腰包。


\

为此,有人质疑,头顶“共享经济”光环、号称占据网约车市场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滴滴已经俨然成为另一版的“垄断”出租车公司。那么,滴滴为什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选择连续加价、降低补贴呢?笔者认为,原因或许有二。

垄断后开始“收割”用户

其一,与快的、优步中国等巨头合并之后,滴滴认为自身的市场份额已经足够大。或许滴滴认为,在这个时候,其已经有了提价的底气。也恰如有些媒体报道所用的字眼,即滴滴开始“收割”用户。


\

事实上,在滴滴与快的、优步等的疯狂价格战之前,网约车市场并没有这么大。但是通过烧钱驱动的发展模式,滴滴、快的、优步等以一种非理性的模式打开了 市场需求。按照业内人士的话,滴滴们利用烧钱补贴把本来坐公交、地铁的人群赶到了网约车上。而之前的滴滴们,能够吸引乘客的关键因素就是低价。

但是整个网约车行业烧钱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不断的合并。滴滴、快的的合并、滴滴、优步中国的合并无不是投资人牵头做得决定,因为疯狂烧钱的模式,首先受不了的就是投资人。

以滴滴、快的的合并来说,笔者最近看到的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在滴滴D轮融资中,俄罗斯投资巨头DST出资6000万美元。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在 参访滴滴的过程中对程维说:优步来了,如果要活命,只有和快的合并一个办法。程维决定听取投资人的建议,与柳青制定了代号为“情人节项目”的计划,并最终 促成了滴滴、快的的合并。滴滴、快的烧钱补贴大战的另一个结果是,市场上诸多的竞争对手或消失了,或被边缘化。

优步来了以后呢?显然又是滴滴与快的故事的重演。

优步进入中国以后,滴滴和优步在中国打了一年多,优步中国亏损超20亿美元。可以说,优步陷入了中国的泥潭。在滴滴与优步共同投资者的推动下,滴滴与 优步中国停止烧钱大战,宣布合并,合并后滴滴估值高达350亿美金。由此,滴滴通过合并拿到了网约车市场超过90%的份额。或许,恰是因为这看起来很高的 市场份额,滴滴觉得有了提价的底气。

不过滴滴超高市场份额的壁垒在哪里呢?显然在于不断的补贴与烧钱。

缺乏盈利模式急于上市

滴滴提价的第二个原因,或许与其急于盈利上市有关。截止目前,滴滴接受了来自诸多方面的巨额投资。最近的一笔投资来自富士康集团旗下公司鸿准。9月8 日,据外媒消息,富士康子公司鸿准向滴滴出行投资1.199亿美元,由此鸿准持有滴滴出行0.355%的股份。按照1.199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 0.355%的股份计算,滴滴目前的估值约为338亿美元。

在此之前的今年6月,滴滴宣布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得73亿美元,包括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和28亿美元的债券和贷款融资。其中苹果投资10亿美元;中 国人寿保险公司注资6亿美元;阿里和蚂蚁金服分别认购滴滴2亿美元优先股,总计投资额达到4亿美元。有知情人士称,这轮融资对滴滴的估值超过250亿美 元。

同样是今年6月,保利地产及保利投资均拟通过保利资本设立的人民币基金对滴滴进行股权投资。投资数额达到25亿美元,滴滴估值升至276亿美元。

在随后8月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中,滴滴估值达到了350亿美元。不过在富士康的投资中,其估值缩水至338亿美元。

虽然如苹果等部分巨头投资滴滴是出于产业布局上的考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投资滴滴是为了套现获利。


\

此前曾有消息表示,滴滴计划将于2018年左右在海外上市,但是按照目前的亏损状态,尚无清晰盈利模式的滴滴上市能否获得海外投资者认可,显然是个未 知数。那么,乘客端提价、司机端减少补贴,显然是滴滴为了收窄亏损或者说急于盈利的一种表现。毕竟,投资人不可能一直容忍其持续不断的融资下去而不去上 市。因为滴滴的每一轮融资,都意味着之前投资滴滴的股东们其所持股份的摊薄。

然而,从目前来看,提价对于滴滴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在用户对于价格极度敏感的情况下,提价或减少司机端补贴,显然意味着平台用户量的减 少。之前的消息显示,滴滴用户日单缩水400万。从网约车发展的规律来看,这显然并非空穴来风。在没有市场服务以及其他价值链壁垒的情况下,提价的结果也 必然是用户的缩水。

那么,用户规模缩水之后,显然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潜在估值的缩水。因为这种看似简单的推理背后蕴藏的一个真相是,滴滴不惜以牺牲用户规模为代价来提价,可见其在盈利模式上并没有太大的腾挪空间。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