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忠县满城尽是黄金橘

  • 忠县满城尽是黄金橘
    22:53:00

上世纪50年代,忠县忠州镇复旦村4组有一个小地方因种植了500多株柑橘树而取名柑子坡。后来柑橘树没了,名字却留了下来。50年“忠”情于柑橘,同样在忠县,有名无实的柑子坡演绎出了满城尽是黄金橘的神话……

口粮柑橘——

王社生家的“绿色粮仓”

5日,忠县忠州镇复旦村4组。王社生家那100株柑橘树宛如列队的士兵,等候他的检阅。王社生说,这100株柑橘树可是他家的粮仓,有了它们,全家18年没挨饿。

提起王社生家的粮仓,不得不提临近有名无实的“柑子坡”。1958年,4组在这里种植了500株柑橘树,因此取名叫“柑子坡”。几年过去了,柑橘树没成活,名字留了下来。

“柑子坡”的教训很深刻,但当地出名的老中医王应学却不信邪——1965年,他在自家自留地上又种植了100株柑橘树,为防止邻居偷果子,王应学给每家送去了两株柑橘树。王社生家也不例外。

“1斤柑橘能换回2斤大米!”两株柑橘树,让王社生一家看到了填饱肚子的希望,于是又种植了10来株柑橘树。之后,王社生和兄妹们再也没挨过饿。很多村民与王社生家一样,又多种了柑橘树,希望借此化解“肚皮危机”。

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王社生的承包地没有种粮食,却栽下100株柑橘树,现在柑橘园每年创收1万元,

“这就是我们的绿色粮仓。”王社生告诉记者,他和很多邻居都把柑橘当口粮,从此肚皮再也没挨过饿。

经济柑橘——

复旦村的“生意经” 

1985年,王社生家用上了电灯。这次,复旦村村民都捡了便宜——村民只买灯泡,其余费用均由村里开支。好事接二连三:提留、农税、公益事业集资……如今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路建设资金……村民都不掏一分钱。

村民办事、村里买单。复旦村凭什么如此财大气粗呢?王社生说,还是靠柑橘。

1979年,复旦果园投产了。很快,复旦柑橘“火”了,全县上下都来买复旦柑橘。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成立集体企业,对果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让村民以企业职工的方式投劳到果园的经营当中,每年收入按1∶3∶6的比例分成,其中60%的收入作为租赁农民土地的返还金,30%作为农民工资,另外10%就成了村委提取的公益事业资金。

果园负责人李宗明说,复旦果园每年盈利50多万元,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里兴办公益、福利事业,不再要村民掏腰包,都说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产业柑橘——

杨成洪一块田地两份收入 

1997年初,复旦果园来了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柑橘专家,他们意外地发现,忠县是全球最适合种植柑橘的生态区之一。这年11月20日,世界500强企业施格兰公司董事长博富文宣布在忠县发展柑橘产业。2004年12月,施格兰公司结束了援建任务,中方合作企业三峡建设集团继续在忠县发展柑橘产业。2006年11月,博富文决定投资兴办橙汁加工厂,并承包下4.5万亩柑橘园,近5万名果农摇身一变,成了坐吃“地租”的“地主”。

“光一块田地就有两份收入。”黄土村6组当了“地主”的杨成洪算了一笔账,3亩果园的租金每年就有1000多元,自己一年到园区打工挣2000来元。杨成洪说,这个“地主”当得舒坦,无风险、不投入,坐在家门口挣钱。

“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12年,忠县打捆使用10多种项目资金近2亿元,建成柑橘基地果园18万亩,惠及18万果农,人均增收1000多元。

“柑橘产业是忠县的命根子工程,是忠县的一张名片。”

忠县县长刘贵忠说,柑橘产业已成为库区忠县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产业。

文化柑橘——

果农种上发财树吟起柑橘诗

“橘海花香飘万里,蜜柑满野金果累” ……绿浪翻滚的柑橘园,传来一阵吟诵诗歌的声音。这诗是著名作家马识途写的,吟诗的却不是文人墨客,而是兜售柑橘的果农熊康兰。

原来3月19日,果园里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有的泼墨作画、有的赋诗吟诵……在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诗人的笔下、嘴里,这些金灿灿的果子有了灵气,变成了精灵。果农们也沾上了艺术家的气息。

忠县县委书记朱晞颜提出,要打造“柑橘总部经济基地”,向柑橘产业化、柑橘旅游经济等方面推广,形成产、销、研、学、理的一套完整模式。

“美不过的柑橘海,香不过的柑橘花,催繁果实甜了千万家……”披上文化的外衣,忠县柑橘正声名远播,饮誉四海。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