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的描述手法
岳鸣珂到了少林寺,还是奉熊廷弼之命而来,那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熊廷弼执掌辽东经略的帅印,又得了尚方宝剑。他日夜兼程,一到辽阳就杀了三个贪赃枉法的将军刘遇节、王捷、王文鼎,整顿军威,训练成精兵,让满洲不敢再打。
1.历史与故事的有机结合
那时候是明满萨尔浒之战后,而被熊廷弼杀了的三个将领是逃兵。
不过这也无须细究,总之是因为犯了事儿,有该杀的理由,那才被杀的。
这样一来边关无战事,岳鸣珂在军中挂参赞之职,职位不高,却是熊廷弼的臂助。
东北出产白金和精铁,熊廷弼想用来打造宝剑,让岳鸣珂铸造。而此时朝廷也有人对熊廷弼不利,那么岳鸣珂一边打探消息,一边物色铸剑师。
岳鸣珂自己虽然是剑术行家,可他不会铸剑,他想起少林有一本铸剑的书叫《龙泉百炼诀》,那么想请主持同意,抄一册副本出来,顺便也替边关守卫打造兵器。
就这样岳鸣珂来到了少林,这里不难看出作者就是要岳鸣珂来一趟少林,要打上一架,玉罗刹已经是挑战武当了,身为同门的岳鸣珂,怎么可能落人之后,尤其两人在华山玉女峰一场决战,胜负难分,一时瑜亮,两人都是黑天鹅,会给武林带来新的气息,那么岳鸣珂非得挑战少林不可了。
这一架是非打不可的,这是创作中绕不过去的构思,但是为什么打,梁羽生是构思得非常精巧,简直是滴水不漏,而且不是一条直线的,而是曲则有情。
他是结合了历史来编故事的,还编得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生硬的感觉。
熊廷弼是抵抗外虏的,他要是来借阅,少林不会不答应。
2.让人赞叹的人物塑造
而镜明也说,但不想让岳鸣珂那么容易得手,少林到底也是一大门派,也要维护学术的独立性。所以他让岳鸣珂来偷。
但是他也要巧妙地设置难关,所以问卓一航,岳鸣珂的武功如何?如果武功蹩脚,他们也就不派高手了。总之东西是要给的,流程也是要走的,难关要设立得恰到好处。
这一路看下来,梁羽生写的人物真是精彩,写什么像什么,比如写胡迈和孟飞两个小混混,武功可以不行,吹牛和心理素质必须行,所以一个吹得天花乱坠,一个被人怎么打,都能自圆其说,这两点一突出,就觉得整个人物就跃然纸上,是这么回事。
然后少林主持镜明,该忍让的忍让,去跟两个混混计较还有多大的出息?但是在岳鸣珂借书这件事,他是思虑周全,考量圆融的,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而且还尽量做得不露痕迹,让人心知肚明即可。
更有甚者,且看一段原文:再说镜明长老将岳鸣珂的来意对白石道人说后,说道:“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何况又是熊经略的面子。但少林家法,典籍不许外传,我思维再三,只好叫他来偷。”说罢哈哈大笑。
那一句“我思维再三”,就是佛家用语,也有称作“思惟”的,都是一个意思,所以说镜明这个人物会让人肃然起敬,不单单是思虑周全,这种思虑其实就是官腔,一看就知道,人家是有地位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脑子里想什么,跟坐的位置息息相关。
然后佛家用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个佛门当家就栩栩如生,很让人信服的。
而卓一航说,岳鸣珂武功胜他十倍。卓一航如果有心挑起武当的担子,这时候就是好好学习,用心揣摩的时刻,带他来开眼界,也就是源于此,可是卓一航的“约拿情结”很明显,他只有被动地感受,并没有主动去研习。
那么什么是“约拿情结”,那要敬请继续关注了!
--END--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