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被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打开墓室,发现了一个难以接受事实
包拯,北宋名臣,因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敢于为老百姓伸冤,受到人们的尊敬,“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死后,人们将他当神明来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是黑面形象,亦有“包青天”之称。
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患病去世,时年64岁。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临吊唁,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长久以来,在影视剧的渲染下,人们只知包拯断案铁面无私,对他身后事就鲜为人知了。
然而,谁曾想象包拯死后连遗骨都难以保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1973年的春天,合肥一家企业在安徽市大兴集建石灰窑,便在《安徽日报》上刊登了一个通知,希望有关部门能将这里的包拯墓地迁走。
当时安徽省专业的考古人员比较缺乏,最终有关部门只能从省博物馆、市文化局以及包拯后裔中组成一个十几人组成的班子,抢救发掘工作即将开始。史书记载,包拯在开封去世后归葬于合肥大兴集,据说出殡下葬那天,合肥7个城门抬出了21口棺材,让人真假难辨。
横在考古小组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包拯墓地具体位置在哪里。这是一片墓地,究竟哪座是包拯的墓地,考古小组决定选择最小的墓地来发现,积累经验后再发掘其他墓地。从外形结构来看,就是一个低矮的坟冢。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座简陋寒酸的墓地让考古人员傻眼了,当大家打开墓室,发现里面是一口金丝楠木棺材,而且棺材底板两侧都安装着用于抬运的大铁环。这说明棺材主人身份尊贵,他是谁?
紧接着,大家在墓室拐角又发现了两块破碎的墓志铭。还有,打开棺材,棺内的骨骼是凌乱的一堆,有些还是破碎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经过对两块墓志铭的解读,大家得到了一个震惊的事实。
这座墓地并不是墓主人原葬墓,而是迁葬墓。同时,棺材杂乱的遗骨是两个人的,是原来墓地被盗后,有人匆忙将散乱的遗骨收集在起,重新入殓。关键线索是两块残破墓志铭上的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和“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毫无疑问,这座墓地就是包拯葬墓。那么,究竟谁盗掘了包拯墓地,又是谁将他重新收敛迁葬?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得到了一个结果,包拯墓地可能在宋朝末年就遭到盗掘。当时宋金之间战火不断,包拯后人获悉先祖墓地被盗,于是仓促迁葬。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