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盼望着、盼望着,七夕节要来了,你准备好收到一大波甜蜜攻击了吗? 爱在七夕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在“七夕”当天拜七姐、祈福许愿、祈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随着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爱情的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甚至成为了“中国情人节”,情投意合之人在此佳节倾吐心意,共度良辰美景。 当然,有甜就有“酸”,一众“单身狗”变身“柠檬精”,一边给情侣送去祝福一边内心无比羡慕,希望自己也会脱离“单身贵族”的队伍。然而,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忙于工作、学习等,不知不觉间便成为“剩男”“剩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转向通过婚恋网站寻找另一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更是实现爆发式增长,势头超过传统婚恋网站。相关数据显示, 2019 年第一季度,虽然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PC端活跃用户数继续下降至 813 万人,但移动端婚恋交友APP活跃用户的人数却有所增加。总体而言,我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规模稳步增长。2014 年行业市场规模为26. 9 亿元,至 2018 年达到49. 9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了24.9%, 五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7%。 一些婚恋网站更是把大数据作为自己的“卖点”。某档婚恋交友节目通过分析男女嘉宾个人微博、浏览的网页、喜欢的电影等网络足迹,来分析其恋爱观、婚姻观、性格习惯等,基于此对男女嘉宾进行匹配。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婚恋App也纷纷上线。任意打开一个婚恋网站,从个人信息相关资料,到个人喜好的履历都有详细的介绍,用户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类型,可这些真的能达到当事人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吗?大数据匹配技术靠谱吗? 著名信息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C讲席教授接受人文清华独家专访时指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大规模地精确应用于诸如匹配伴侣的领域。目前只有在较为简单的层面,算法可以模拟人的思考方式,现在它还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基本是执行指令。 “比如一个程序在进行匹配的时候,对于一些简单的指标,比如工作、基本性格、收入、身高长相等,程序可以帮你找到对应的人,但是目前其他方面,比如一个人的脾气、情绪等方面就不一定能匹配得到。因为人的行为、脾气等这些指标现在还没有办法变成标准的数据,也就不能输入程序中进行匹配。现在机器的基本原理还是靠数据来训练,所以必须要把所有的东西变成数据,行为、脾气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数据放进去机器就学不出来。” 现在,机器处理人的语言和情感等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人说话的时候,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景表达出来,意义就不一样。机器要理解自然语言就要有理解背景的能力,而现在的水平是达不到的。总而言之,涉及到感性的信息,以现有的技术都很难被转化为数据。” “在实验室层面,有些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人在激动、兴奋等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表面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大脑中会有信号,能够检测到相关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戴头盔或者植入芯片来检测这些信号,但是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大困难。” 因此目前大部分婚恋网站提出的“大数据匹配”其作用并没有网站宣传得那么大,用户在体验交友便捷性的同时,也要谨慎小心。 不过,陈国青教授也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匹配的准确度将不断提高。“如果数据足够多,就可以进行匹配。信息越丰富,匹配得越准。当我们整个社会都普及数字化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如果信息都能用数字去表示,算法就有可能对现象的发生进行预测。” (陈国青教授:找工作和找媳妇哪个更难?大数据正努力让两者变得简单) 本文数据来源:前瞻数据研究院 祝福所有读者在七夕佳节来临之时 有情人终成眷属!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