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巾又在躁动了,她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心有不忿,怎么也要比较一下,看看她输在哪里,这才去找纳兰明慧。
她这种行动很失策的,怎么着都不划算。
纳兰明慧武功明显不如她,她从小策马草原,跟牛马较劲,一身的野劲,哪里是文静娴雅的纳兰明慧能够相提并论的。
可是她伤了人家固然不好,杀了纳兰明慧,情形更糟。
假如伤了纳兰明慧,被杨云骢知道了了,必然时大为心疼,又生怜惜,两人的感情还要再进一步。
再进的话,杨云骢都该变节了。
这还不是拜飞红巾所赐,都是她给推动的。
那么杀了纳兰明慧呢?杨云骢的初恋从此就留在心头,他的心会永远向飞红巾封闭,纳兰明慧就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再也无法撼动。
这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可是飞红巾静不下来,她满腔的情绪需要靠行动来宣泄。
这也的确是她该走的路,把眼泪流出来,脑子里的浆糊就成了干货,这时候的眼泪的确就是脑子里所进的水。
这一段浴火重生,历练成金的路程一直等着她。
而且杨云骢与纳兰明慧的矛盾始终就在哪儿,飞红巾什么时候放下,他们的矛盾就什么时候呈现,这也确实不用急的。
飞红巾之所以会这样躁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适应,她怎么也没想到世界会对她这样不友好。
她心中无措,寻不到对策,只能乱发脾气,同时躲避进了过去的舒适圈。
如果她父亲唐努还在,这时候她就可以扑进父亲的怀中痛哭一场。
可是父亲已经离她而去。
唐努在世,恐怕会制止她乱发脾气。
而唐努的离世,更让飞红巾要痛痛快快发一顿脾气不可。
飞红巾的失控就是她的思念。
因痛苦而流露沉痛的思念,以发脾气的形式显露出来。
其实她越是失控,也就是越有重建秩序的动力。
失控是破坏,也是在建立。
破坏的是旧有秩序失去后的迷惘和混乱,破坏地越彻底,重建的决心其实也月大。
不得不提的是,飞红巾那个时代接受资讯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是口耳相传。
如果识字的话,那可以参考书本。
难怪那时候有一句俗语,不识字苦。
当然后面还有一句,不识人头更苦。
不过把不识字也列为苦的行列,究其根本,是因为接受信息的途径过于单一,比较局限,遇事很难变通,这样出路也有限。
飞红巾的部落是有典籍流传智慧的,文明程度不在杨云骢接受的汉文化之下。
这时候的飞红巾与杨云骢可以有一个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失控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是会不由自主流露出来。
这正好是一个机会。
只不过飞红巾更多的还是本能的反应,并没有上升到本质的境界。
本能的意思是不一定正确,但就认为应该是这样。
是朴素的,也是粗糙的。
本质却是更为纯净,经过了本能反应的提炼,进行筛滤和净化后的反映物。
王阳明心学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与恶,大抵可以用本能与本质来相代入。
本能的,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有时候会带来伤害。
本质的,因为去杂存净,相对而言,坏处不大。
这当然是从圣贤的自我修为而论,按照生活的状态来说,两者其实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如果去除了本能的东西,那么本质野失去了根基,不一定被提炼出来。
因而本能的,尽管不是全然对的,但还是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就拿飞红巾来说,她的本能反应对她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却是她生命自然存在的一部分。
而且尽管她在与纳兰明慧角逐中是落败的,而且是输得很惨。
可从长远来看,她还是有价值的。
落败并不意味着什么,只是代表着一段时期的一件事而已,真正的价值还是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这也是梁羽生小说的品质了,他早就展现了开放的心态,不止一本书里演绎着落败的一方,在长久的坚持中,经受了岁月的洗淘,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人生如戏亦如棋,戏本就是假的,何必太认真。
棋子是木头做的,输了大可以重新再来。
从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识得人间百味,还能领悟一份豁达,从而多一份淡定和从容,何尝不是收益呢?
那么接下来如何?敬请继续观赏。
--END--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