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身高约5英尺10英寸,体格清秀;他肤色偏白,眼睛黝黑,鹰钩鼻;尽管年事已高,功德盖世,他的面容和体态依旧端好,未显老态;他人格具有吸引力,贵为君主,既和蔼可亲,又不失尊严。皇上身着黄色的宽松锦袍,头戴黑丝绒帽,帽顶的一颗红珠下面安插着孔雀花翎,这是满洲大员最高等级的标志;他还足蹬绣金的缎靴,腰束一条蓝色的绶带。”
1793年,一位英国外交使团的随员,对大清国皇帝的容止,作了如此的描述,乾隆时年82岁。乾隆这次与英国使节马嘎尔尼的会面,有人说是中国国运的转折点,但后果只在近半个世纪以后,才显现出来。
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是康熙皇帝之孙,是满清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的为人处事酷似康熙,故深得爷爷的宠爱。据说也正因此,弘历的爹才上了位,成为雍正皇帝。这全都归功于康熙爷已认定,弘历将来能承继大统,是块接班人的好料。
弘历果然不负众望,文武双全。作为皇子,他作钦差出京办事,或在朝中参与决策,都显示出恩威并施的领袖素质,受到雍正的信任。
弘历25岁登基,年号“乾隆”,意为天道昌隆。乾隆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久和最长寿的君主之一。在他的治下,中国人口破三亿,甚至有GDP居世界之首的说法。他平定了新疆、蒙古、西藏,六次南巡,修四库全书。这些文治武功,人们多已耳熟能详。本文则试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一位不尽为人知的乾隆爷。
首先,民间盛传乾隆或有汉族血统:1)雍正皇帝偷将自己的女儿与浙江海宁陈世倌的儿子置换。其证据是乾隆六下江南,曾有四次居住陈家,与亲生父母相聚。2)雍正在热河避暑山庄“狮子林”里,曾宠幸汉族宫女。此事乃嘉庆皇帝(乾隆之子)亲口提起。
姑且将以上两点作为八卦放置一边。而乾隆即位之后,却公开划清了他与汉族的界限。乾隆念念不忘,他是满人统治天下的皇上。于是,他特别注重保护满族的语言文字与文化,维持满族血统的纯正,并弘扬藏传佛教(黄教)。乾隆采取了以下与先帝们颇为不同的措施:
一)正本清源,以满族传统为荣,增强文化自信。
幼年期,乾隆即学习满汉蒙语,并且安排了学习藏语和学说维吾尔语的机会。但他本人格外关注保存和推广满人的语言。他声称:“满人的基石,在于语言。”
他派人制作了新满文字典,还指示编辑“御制五体清文鉴”-它包含满文的词根,是用满文译成汉、蒙、回、藏文的同文字典。乾隆甚至下令把满文中外来的汉字剔除,以仿照的满字替代,汇入了新的满文字典。在乾隆治下,汉文著作直接由词义译成满文,而不像在康熙治下,汉译满的文字是按照汉字的音译,来进行翻译。
乾隆称满文为“国语”,致力保存满文文档;据悉,乾隆宫廷的满文文件多达一万余宗,许多竟无汉文的文本。
在开拓和统领了辽阔的西部后,乾隆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亲自为此地命名为“新疆”,尤其突出了满文的首要地位。
乾隆还下令整理满族的语言起源、历史和礼仪手册。在1747年,他秘密地指令整理萨满教经(满族祖先女真人信奉萨满教),后来它在四库全书中正式出版。
为了强调满人尚武的文化,乾隆恢复了他爷爷康熙的路数,每年秋季率领满蒙贵族子弟,到热河(避暑山庄)的木兰围场上,进行皇家围猎。他每年在避暑山庄,连办公带围猎,一住就是小半年。乾隆一生去此地达50次之多,在避暑山庄,他完全遵循祖先的规矩,监督亲族子弟射猎,熟练满人的武功。在接见满族臣工时,他常常用“清语”“清字”,以测验他们是否忘本;不能用“国语”回答者,轻则“申饬”
重则撤职。另外,如果他们参与科举考试,必须先考弓马骑射。其目的即复兴满人传统的文化。
满人祖先是女真人,历史上女真人的金国之覆灭,乃前车之鉴。所以,满人入关后的前150年,对其族群自我保护的忧患意识,仍相当浓厚。所以,乾隆的“满州化”(去汉化)的主张,也代表了当时满人上下的共识。
二)改革八旗,保持满族的活力与战斗力。
“八旗制度”原是清军入关以前,由皇太极设立的。它是一种军民合一的组织,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战斗力非常强。为了壮大兵力,“八旗”(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除了满人外,后又增添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主要由明朝的降軍组成)。当年,八旗为清军击败明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乾隆虽为一国之君,却属于少数民族,他对此有敏锐的直觉。因此,对人口比例占绝大多数的汉人,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早期,八旗制度是建立在文化、生活方式和语言的基础上,而并非基于祖先或家谱。因此,当年才有“无论满汉,但论在旗”之说。
然而,在人口膨胀造成的巨大财政压力下,乾隆改变了原来的政策,把八旗重新定义为:基本上只限于满蒙的后代,而强迫汉人出旗。但在此也需要指明,出旗的都是入关后归附的汉人部队,而“随龙入关”的中上层汉裔旗人,并不包括在内。相形之下,那些在福州、广州两地的驻防汉军,多属于三藩平定后投降的三藩旧部,是汉军里最边缘的群体,故首当其冲。
由于“八旗”是贵族,享有特权和俸禄。改革八旗,汉人被迫出旗,不但是卸磨杀驴,减轻财政负担;更是因为乾隆发现,满人入关多年后,渐渐沾染了汉人贪图安逸的种种恶习,致使原来淳朴的品质受到腐蚀,战斗力衰退。
可乾隆得理不让人,甚至对前帝们“唯忠是论”,不计较“汉八旗”不是满人血统的标准,作了道德上的否定。他特地派人著书立说,揭示当年由明降清的汉人实为叛徒,与此同时却颂扬效忠明朝的忠臣。这样,乾隆不但剥夺了许多降清汉人的特权,还敲打他们:你们其实是“贰臣”之后,有着见不得人的家史!经如此当头棒喝之后,这些汉人才缓过劲来,原来自己是“奴才”。这样,乾隆不但清理了族群队伍,并以此加强了满人的统治地位。这是组织上的整顿。
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重大的行政改革
,尽管“牵一发而动全身”(减轻财政负担,精简臃肿机构,清理军队的族群队伍),但因事先策划得周密,实施时又执行得稳妥,全国上下竟没出什么大乱子。其领导水平,你懂的。
在避暑山庄,乾隆接见外交使节,颁发文件,任命官员,其功效等同于在北京的中央政府,是完全由满蒙贵族当权、汉人被排除在外的另一个朝廷。
乾隆还在热河复制了拉萨的布达拉宫等藏传佛教的寺院,即“外八庙” 。在北京和热河两地,乾隆为黄教大兴土木。仅北京城内,先后就修建寺院三十二座;而在两地寺院上的花费,总计高达1500万两白银。其目的都是:将这两个皇朝政治中心,同时打造成黄教的信仰中心。
满族出身的乾隆,对蒙、回、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境遇,比较敏感。因而其治理方式,便与既往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有差异。
理藩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它的前身是“蒙古衙门”,清军入关以前,为了打击明朝,对于“衣食同样”的蒙古部落,皇太极采取联姻等团结政策。所以,不但北部有了安全的后方,甚至可以借力打力,共同对付南部的明朝。
后来这“蒙古衙门”进一步发展完善,到了乾隆时期,为处理各“藩” 事物(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一度甚至包括俄罗斯),它演变成为“理藩院”,即当今的“民族事务委员会”。这机构为中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是清朝的首创。乾隆实行刚柔相济的策略:叛乱时铁碗镇压,平时则怀柔远夷,因俗而治。这种有弹性的的统治手段,保证了清廷长期边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
三)弘扬藏传佛教(黄教),从意识形态上巩固满族的统治优势
跟他信奉黄教的祖先一样,乾隆也是藏传佛教的信徒。
1744年,乾隆把雍和宫——他的出生地改建成藏传佛教寺庙。这使得乾隆尊佛的声名远播。为此,西藏七世达赖从尼泊尔购得整根白檀木运往北京,雕制成总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的站立式弥勒大佛,现存于雍和宫的万福阁大殿。由于雍和宫地位显赫,不止在蒙藏地区享有崇高威望,在内地也成为黄教中心,专理京师、热河、五台山的北方事务。
雍和宫大殿前有一碑亭,亭内立方形石碑,四面分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碑文《喇嘛说》。碑刻汉字是乾隆本人的工笔楷书。刻碑立宫是为了警示后人后世:“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强调了西藏的安定,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END--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