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必须是以阅读贯穿始终的阶段性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以及不同学段的不同需要,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
其实,从呱呱坠地起,孩子就已经被动的进入到家长为他们搭建的语文世界,有的文雅,有的丰富,有的低俗,有的粗陋……因为没有一个家长不会面对刚出生的孩子充满热情地喃喃自语,而这每一个进入孩子耳鼓的词语,便是孩子对语言、对阅读的最初感知。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我们会与孩子交流,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或者丢给孩子一本花花绿绿的小书,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语文与孩子的一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然而,这一时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无目的、不系统的学习形式,真正的语文学习,从小学开始。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是最难把握的,学习的深度如何把握,学习的形式如何确定,是每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止一次感受到了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似乎一上学,孩子就应该能认很多很多字,能读大段大段的文章,能写神采飞扬的文章……有些家长甚至会问我这样的话:我孩子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语文成绩还不好?怎么还不会写作文?……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只想问一句: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那你作为家长应该比孩子读的书多吧?那你早应该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了吧?学习是有规律的,违背了这个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
我曾经有个学生,据孩子爷爷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已经认识了两千多常用汉字,还会拉小提琴……言语间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然而,当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满怀期待的时候,一切都出乎大家的意外:初三毕业,险些没考上重点高中,高三毕业,根本没考上大学。“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人们发出如此的感叹的同时,却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我想这也是应该是许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只想提醒老师和家长,语文学习,有着自身的规律,不要以一个成年人的理解力来认知孩子,不同的学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循序渐进才会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分段最细的学习过程,因为从入学到毕业,六年的时间,孩子的知识储备和心智成熟度都会产生特别明显的变化,所以,每一个学段都应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
第一阶段:语言文字感知阶段。即一二年级阶段(7—8岁),这一阶段,孩子初入校园,对一切充满新鲜,也充满不适应,没有了以前的自由自在,最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感,最需要培养的是学习的兴趣,在广泛的涉猎中,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让孩子在无意识当中认识不同的语言形式,让孩子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孩子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文字的形体之美,让孩子感受到知识学习原来并没有那么枯燥乏味,在举一反三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我们的自编教材《就是顽皮》中有这样一课叫做《放假了》,我们用唱童谣的方式学习了古诗《村居》,孩子们很快就背会了这首诗,然后,孩子们一起读了舒兰的小诗《放假了》,读完之后,我们一起聊了聊每个人是怎样期待放假的,放假以后会做些什么等等,孩子们的回答特别有趣,于是,老师就让孩子们把自己刚才说的模仿《放假了》写下来,结果真的很让人惊喜,在不知不觉之间他们也许完成了平生第一首诗的创作。
这一阶段看起来轻松,实际上特别辛苦,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难度的把握是重点,全面广泛的涉猎,生动有趣的呈现特别重要,要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科学……这会让孩子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处不在。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这会让孩子在知其然的时候知其所以然,这实际是兴趣保持的关键。还有一点就是要求学生重点记忆,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会给孩子补充很多语文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记忆上的要求,认为知道就可以了,考试不会考,这实际是最要不得的想法,因为没有要求的学习往往毫无所得,你以为你教给过他,告诉过他,其实,他并没有意识去记住这些知识,或者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的碎片,无法内化为可以为我所用的知识,最可怕的是,孩子形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家长或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如果让孩子仅仅是诵读所谓经典,而没有任何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要求,这一切不仅变得毫无意义,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第二阶段:语言表达体验阶段。即三四年级阶段(9—10岁),这时的孩子,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这一阶段最让孩子和家长头疼的就是每一次的写作训练,孩子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搜肠刮肚,家长坐在孩子身边着急上火,或越俎代庖,作文似乎成了一件天大的事。想必许多家长都经历过这个阶段,甚至至今还没有摆脱这个阴影。这个问题的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生活的体验不够,孩子还没有“我手写我口”的意识。
我们的孩子,生活经历非常简单,即使寒暑假跟随父母到处旅游,留下的记忆也非常模糊,如果让孩子把这些经历复述出来,对他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他根本不可能有条理有重点的讲给别人听,而如果无法把这些东西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来,写作便成了让孩子感到痛苦和恐惧的事。
这时,最好的方法是鲜活的、有趣的、有指向性和目的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习不同的描写方法,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例如,在我们的教材《半亩方塘》中,有这样一节作文训练内容,叫做“盲人雕塑家”,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触觉观察,要求每一个参与的孩子必须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游戏结束将刚才的游戏过程写出来,特别是触觉感受,这是一个鲜活的游戏,刚才的游戏过程历历在目,用手接触不同的事物产生的感觉记忆犹新,体验过后完成作文,一切都显得非常轻松。
这种轻松,实际是让学生放松对作文的戒心,让孩子树立“作文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意识。
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作文教学紧密配合,除了要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还要有侧重地体现写作方法。与此同时,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大量读一些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字,无论是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还是军事科技,也不要怀疑孩子是否能够读懂,千万不要让孩子的阅读水平停留在童话或者漫画上。
第三阶段:有意识阅读引导阶段。即五六年级阶段(11—12岁),这是一个很可能出现语文学习瓶颈的阶段,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无论对阅读还是写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体验到经验,孩子们的作文将开始一个艰难的蜕变。初学作文,老师带着孩子们游戏,更多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对自己亲身体验的记录,来放松对作文的戒心,而到了更高的年级,我们就该让孩子们知道,更多的作文是对个人经验的记录,而这种经验的来源不只是刚刚过去的体验,还有对自己已有经历的总结和积累,更重要的是阅读带来的间接经验。
当我们突然发现,孩子的作文不如从前时,请不要感到苦恼,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甚至这个过程会很长,而这时,大量的阅读才更显示出重要性,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就会给孩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而阅读,有精读,也有泛读,兴趣固然重要,有所思考才是根本,所以,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热热闹闹所迷惑,沉下心来阅读并思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如此,阅读能力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
如果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懂得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进行语文教学,对孩子将贻害无穷,而作为家长,最可怕的是盲目、盲从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帮助孩子做一个有心的阅读者,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和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看过了,登录分享一下感受
或留下意见、建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