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医学学说

中医学学说

精气学说

精源于“水地说”,气源于“云气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的内容包括:阴阳交感与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的内容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藏象是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及其表现与外的征象和与自然相通应的现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

中医学

血液循环图图册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水谷之气,合称为宗气。

气有推动、抑制、温煦、凉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津液、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病因学说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学

黄帝内经图册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

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学

中医学图册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