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极拳

八极拳

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全称“通备劈挂拳”。古代曾有异称“披挂拳”。明代即流行于民间。清末主要传习于河北盐山、沧县、南皮县等地。同治年间传入京津地区。宣统二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列劈挂拳为主要科目之一,传播于华北地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劈挂拳被列入高级教材。民国以后,以沧县、天津、兰州、沈阳等地为盛。新中国成立后,劈挂拳遂被列为竞赛项目,现已遍及全国。劈挂拳本属通备拳种。清代后期,也曾称“通臂门”,故在一些武术专著中称“劈挂通备”,而被看作是通臂拳中的另一支。近百年来,通备拳处的第一路子拳劈挂拳传播较广,故称通备为劈挂门。

其特点为大开大合,刚柔相济,以长为主兼有短打;在劲道上讲术滚勒劲、吞吐劲、辘辘劲、劈挂劲。技法上讲究伸则大开大合、长枪大戟;收则势短节猛,搅靠劈重,似有若无。手法上以搌、弹、劈、挂、摈、斩为主。拳法传习有“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法则。

劈挂拳流传于明代中期,至清朝中期时流行于河北沧州,以郭长生为代表人物。劈挂拳的特点为行神自如、动作舒展、洒落矫健、疾速多变;起落站伏、伸收摸探、开合暴发、蜿蜒蛇行。此拳在中国乃至国外流传很广、知名度很高,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古传《八极拳谱》有云:“八极拳行拳需内存八意,八意者,内八式也,即惊、慌、狠、毒、猛、烈、神、急。八意合一,方可先机制胜也。”

关于此“内八式”,原本是八极门的不传之秘,实际上是本门前贤多年来总结出的“心法”,也就是精神的力量,后来有人无意公开后,别的门派借鉴吸收了过来,并时常被各种武术刊物刊载。但笔者认为,天下拳理是一家,各个拳种都是武林高手一生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吸收各家之长而创立一派,求得都是尽善尽美,殊途同归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八极门也是这样,不断地摸索,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进步,最后都是凭借真功夫赢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

为指导启发后学,笔者根据恩师霍文学(霍殿阁嫡孙)、马明达(马凤图之子)、韩振江(韩化臣嫡孙)、付广池(王忠泉再传弟子)、缴增详(张旭初弟子)的谆谆教诲,在此不揣浅陋,试解其中奥妙,不对之处还请内行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惊:《说文》曰:“马骇也。”释文:“马受突然刺激而惊骇,以至行走失常”,可引申为惊心动魄之意。

在交战中,“惊”应该是“敌惊我”的意思。是指临战时,自己必须警觉起来,精神高度集中并且惊起“四梢”,所谓“内实精神,外视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惶:《说文》曰:“恐也。”释文:“恐惧”。

另“惶”同“慌”。《说文》中并无“慌”字,查1937年版《国语辞典》,“慌”有四个意思:一是昏迷、混乱;二是急迫;三是恐惧;四是行动不安的样子。

在交战中,“惶”应该是“我惊敌”的意思。是指在交手过程中,我以切齿怒目、发声怪叫、摆招亮势、手扬黄沙、喷吐唾沫等手段突然地、出人意料地刺激、扰乱、惊动敌人的精神和行动,使之受到惊吓而心意慌乱,恐惧不安、不知所措,无心恋战,所谓“发声使惊怪,迅速分胜败”。

狠:《说文》曰:“吠斗声。”释文:“今俗用狠为很,凶狠之意也”。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狠”应该是指自己的心一定要残忍,手一定要凶狠,使敌人受创而败走,所谓“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

毒:《说文》曰:“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古文‘毒’从刀也。”释文:“害人的草,历历而生;从刀者,刀所以害人也”。

在交战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不杀他,他就会要我的命,这时候只有用尽全身之力,很下毒手,将敌人一击毙杀,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所谓“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一狠二毒三要命”。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