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柯蓝自费拍摄公益纪录片《Biang Biang De》

柯蓝自费拍摄公益纪录片《Biang Biang De》

柯蓝自费拍摄公益纪录片《Biang Biang De》 

关注打工子弟艺术教育 “懂美的孩子坏不       到哪去

    片中,生活在霍村的外来民工子弟在没有户口、缺少学籍、经济困难等重重困境中,逐渐开始接触戏剧,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了真正的美学教育和实践。

     时光网讯 “Biang Biang De”是 一群孩子们口中“好玩、很酷”的代名词,他们来自天南海北,跟随进城打工的父母来到北京,幸运地接受了公益组织的艺术教育。现在,有人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


     10月10日,公益纪录片《Biang Biang De》新闻发布会暨“我是公益放映员”公益实践活动北京启动。发布会现场,出品人柯蓝亲自披挂上阵担任主持,导演张天艾及该片戏剧老师杨婷与现场观众和媒体交流心得。演员胡军、战地女摄影师梁子、新周刊创始人孙冕等来自各界的好友也亲临现场助阵,并宣布加入公益放映员队伍。


     纪录片《Biang Biang De》的拍摄资金全部来自柯蓝个人,柯蓝笑称这都是“劳动妇女的血汗钱”。影片拍摄对象是一群接受艺术教育的打工子弟们。一直在运营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的杨澜表示,他们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很关注打工子弟的艺术教育问题,“很多人说这个项目不感人,效果不明显,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杨澜强调,他们推行的艺术教育更注重其中情感教育的成份,“通过艺术教育,让那些羞于见人的孩子敢大声说话,让那些孤独的孩子交到一些新朋友。让他们在这座庞大的城市里不会感到太孤单。我相信,懂得美的孩子都坏不到哪去。”


     《Biang Biang De》的片名来自孩子们自创的一句口头禅。影片从几个外来民工子弟的角度出发,将视野逐渐扩大到亲情、教育、文化等层面,最终聚焦到北京城南霍村的一个“生活馆”,生活在霍村的外来民工子弟在没有户口、缺少学籍、经济困难等重重困境中,逐渐开始接触戏剧,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了真正的美学教育和实践,最终充满自信站在公演舞台上。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也跟着父母老师早早地来到现场,向现场观众介绍了话剧艺术对于生活轨迹的改变;而生活馆的老师则表示许多原本性格内向的孩子们自从接触了话剧表演之后,开始变得开朗、自信,她们也更加坚定了给孩子做美育的决心。


     影片的拍摄地霍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是外来务工人群的聚居地,汇聚了来自东北、安徽、山东等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因为缺少户籍或学籍等原因,民工子弟们在城市生存却难以充分享受城市教育资源。长达半年的跟踪拍摄,公益纪录片《Biang Biang De》展示了霍村“生存的人、生活的馆”——与类似题材影片最大的不同是,《Biang Biang De》没有以描述苦难作为表达诉求的方式,相反,活泼、灵动、乐观成为影片最明显的基调。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