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山歌文化解读广西精神

从山歌文化解读广西精神

从山歌文化解读广西精神

彭毓晖

作为一个外地人,最早对广西的印象不是山歌,而是广西的山水。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人尽皆知,而语文课本上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因那些美丽的文字对广西山水的刻画进而产生的种种联想,让我无限神往,什么时候能够去亲眼看看美的山这么美的水啊。

因缘际会我真的来到了广西,至今已是第三个年头。在广西生活、工作,对广西的了解逐步深入,从文字开始的认知到与广西人的接触,从山水而来的遥想到对山歌文化的体验,让我在融入广西生活的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广西人和广西精神。

到了广西后的确直观地见到了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因为山水到处可见对广西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久而久之也就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了。因为大地飞歌的举办,广西山歌以惊艳的方式让我开始关注。我说的不是选秀节目中广西籍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这种包装后的快餐文化不足以代表广西山歌文化,我想说的是,来自刘三姐故乡的民间山歌。

因为工作关系,到宜州出差与宜州文化馆的歌王有了接触,对山歌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文化馆我见到了山歌源远流长的艺术表现,在茶余饭后我体验到了山歌无处不在的文化魅力。当这些年过半百的歌王把对我们的欢迎用山歌演绎出来时,我被吸引住了,原来山歌并不止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种信手拈来的随景而歌、随情而唱,这些鬓角发白的歌王在碗筷的伴奏下歌声高亢,这种走向民间的文化艺术让我这个艺术边缘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山歌的感染力。同样是因为工作到东巴凤出差,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让我第一次以车代步体验到到了十八弯有多弯。路上看到当地农民背着背篓徒步于大山之间,我不能想象于我坐车都十分难行的公路之前,他们是凭着怎样一种信念在没有公路连接的大山之间生活了祖祖辈辈。这首形象地描述了山路难行的打油诗“日行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人推”,让我在这次行程中终于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但广西人又是乐观的,本地流传的另一首打油诗就体现了这种乐观精神:“河池公路弯又弯,坐车就像坐摇篮,哥哥妹妹排排坐,到处都是幸福湾”,把在车上颠簸的旅程描绘地极具生活乐趣,这种诙谐乐观的精神也让我备受感染。

根据历史资料,解放初期,河池仅有柳州大唐至南丹六寨275公里不到四级的沙土路和地方公路18.5公里。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方式发动群众修建公路,1978年就有干线公路1957公里,地方公路1336公里。大山挡住了河池人走出去,也挡住了“引进来”:“河池山高弯又多,哥想在外找老婆;哄得妹仔来家看,妹仔扭头就骂哥。”

近年来,国家对交通事业的投资不断加大,我市的交通事业突飞猛进,至2011年底止,全市公路里程为11611公里,其中高速路52公里,一级路67公里,二级路891公里,三级路995公里,四级路7712公里,等外路189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公里。农村公路给身居大山深处的农民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实惠,他们用山歌表达了感激之情“树高万丈全靠根,西瓜大个全靠藤。村村通路全靠党,唱首山歌谢党恩。”

一条条公路像一条条“毛细血管”让天堑变通途,成为服务“三农”力度最大、成果最显著、农民最受益的成果之一。路好走了,那些大山深处的珍珠李、黄腊李、板栗、六画山鸡、菜牛、香猪肉、红水河油鱼、山野菜运出了山沟沟 ,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各路收购商甚至把车开到田间村头,让农民在家就卖到了好价钱,公路又成了农民踏上幸福的小康路。农民富了,路旁小洋房拔地而起,交通工具也换成了汽车和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消毒柜、空调等家具也纷纷进入了山乡。以金城江区白土乡为例,过去人们过去对白土乡的印象是“嫁女不嫁白土乡”,而今亲历了农村公路喜人变化的群众高兴地唱道:“过去交通不方便,走路赶圩买油盐。翻山越岭田基路,到家还要歇半天。村路硬化好不过,赶街走村骑摩托。妹搭哥来哥伴妹,一路赶圩唱山歌”。

宽阔平坦的通村水泥路取代了蜿蜒陡峭的乡间小道,也为大山深处美丽的风景引来了众多旅游者。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宜州刘三姐故乡、巴马长寿之乡、天峨的龙滩天湖现在已经成为河池的旅游黄金线路。南丹白裤瑶民族风情、仫佬人的“依饭文化节”以及风格各异的农家乐、休闲山庄让游客在乡间、水上、林区体味到了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为河池市生态旅游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条条大路通农家,路面平整又硬化。拉进运出省劳力,科学发展魅力大。感谢政府来重视,丢了扁担车子化。”这一段村民们自己编唱的顺口溜,他们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巨大变化。

“水泥公路村村通,大家心里暖融融。党的致富政策好,我唱山歌把她颂。”吃水不忘挖井人,走在平坦的道路上,要感激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虽然说修路是交通人的责任和使命,但正是他们天职般的努力和奉献,为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一方人又创造了一方精神。以徐迪克局长为首的河池市交通运输局领导带领着交通人用行动默默践行着“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工作中,他们把“弘扬广西精神 发扬老区传统”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东兰、巴马等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加深对广西精神和河池精神的理解,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积极为老区人民办实事。武篆至西山三级油路,全长39.1公路,2009年3月动工建设,于2009年12月基本完工,总投资5590万元。路线连接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途径2个乡镇7个行政村,经过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办公旧址武篆镇魁星楼、韦拔群同志故居武篆镇东里村、韦拔群同志牺牲地西山乡香涮洞、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兵工厂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师部旧址等革命遗址,沿线受益群众4万多人。武篆至西山油路的建设,圆了革命老区人名的通车梦,是河池市交通运输局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老区人民实实在在办好事。公路的修通推进了武篆和西山两个乡镇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扶贫攻坚工程,促进东兰和巴马两个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东巴风革命老区乃至整个河池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诺言不去实践只是句空话,目标没有实现永远是蓝图。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河池市五年内共实施农村公路项目476项5730.71公里,其中通沥青、水泥路647个、占43.2%,比“十五”期末增加353个、增长23.5%,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河池交通运输局先后被国家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广西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先进集体、河池市大石山区两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先进集体等。其中,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是该局第一次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表彰。

成绩只属于过去,交通人没有时间品味历史,他们深知在那些还未铺就公路的大山深处,那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人们还在等待着他们带来通达的水泥路、致富路。河池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迪克信心满满地说:“‘十二五’期间,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以为民办实事、服务新农村为出发点,全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实现85%的行政村通硬化路,不断改善我市农村出行条件,为实现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河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力推进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全面实现农村公路从“十一五”通达到“十二五”通畅的更大飞跃,这是河池市交通人用赶超跨越的实干精神、创优争先的拼搏精神许下的郑重承诺!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