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再来一则陶博士的经典好文: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再来一则陶博士的经典好文: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再来一则陶博士的经典好文: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在实践中,人们对于鱼虾采食量的关注度排序往往是优先于生长性能的。但在解决采食量问题时,却往往只停留在饲料的适口性层面。其实,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因此单纯强调饵料或者是动物自身都是达不到理想的采食量调控目的的。


   换料采食量与整体采食量  


  在实践中有两种最为普遍的采食量问题,即换料采食量和整体采食量。换料采食量顾名思义是指在换料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采食量改变。整体采食量是指鱼虾在一段时间乃至整个生长季节的采食量情况。采食量问题是目前配方师突出关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拒食、料、采食速度慢、采食量下降等。


  换料采食量往往与鱼虾的饵料经历或特定品种的喜好有关。这通常与鱼虾的嗅觉和味觉感受甚至是颗粒的质感直接有关。富含呈味物质相对于较少呈味物质的饵料在换料的头几餐是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采食量的。即使是高低食盐的浓度也会引起一定程度换料采食量的差异。大部分换料采食量的差异仅仅表现在换料后的头几餐,而不会影响到鱼虾的整体采食量,因此也不会导致生产成绩的改变。


  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换料采食量的改变,并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指标。而整体采食量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整体采食量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换料采食量。除了能量浓度差异引起的采食量改变的正常情况外,异常的整体采食量偏低,意味着鱼虾的生长潜力受到抑制,因此必然表现为饵料效果不理想。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和采食量高度关联的是明显偏高的饵料系数。在生产实践中如果在早期观察到养殖水体水质容易恶化,需要联想到硬颗粒吐料的情况,以尽快分析并采取措施。


  能量浓度与采食量


  同陆生动物一样,下丘脑是水生动物采食量调控的中枢,同时消化道的物理感受也参与采食量的调控,总体表现为因能而食的特性。但是相对于陆生动物,采食量的中枢调控在水生动物上的精准度相对较差。因此在使用高能配方时,鱼虾总是倾向于食入更多的能量,而在使用低能配方时,总是倾向食入较少的能量。这是下丘脑采食量控制中枢和消化道物理感受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较高营养浓度(高能)的配方在总体上会获得更快的生长速度。这和陆生动物精准“因能而食”的特点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嗅觉与采食量


  诱食性是人们最为直观可以感受到的饵料特性。因此在很多时候人们将诱食性或适口性等同于采食量,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这简化了对于采食量这一综合指标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从而导致有失于事实的真相,因此得到的解决方案收效甚微。


  诱食性从功能上来看直接与鱼虾的嗅觉甚至味觉相联系,以指导鱼虾确定食物的位置,这对于那些视力差,生活在光线微弱环境中的品种非常重要,同时还可以帮助鱼虾进行食物的判定,这对于那些肉食性的品种特别重要。


  最初关于鱼类是否分别存在味觉和嗅觉是存在争议的,经研究证实鱼类的嗅觉是相对于味觉而独立存在的,鱼的鼻道与哺乳动物不同,与呼吸道没有相连的部分。每个鼻腔有两个开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鼻腔的底部覆盖着嗅觉上皮细胞,这些嗅觉上皮细胞褶皱形成薄板。当鱼游动的时候,水流中的物质被鱼鼻腔的受体细胞所感受而产生嗅觉。


  但鱼的嗅觉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普通意义上认识的嗅觉。需要特别注意鱼类嗅觉传递的载体是水而不是空气,因此这些物质不一定具有挥发特性,而必须是溶解于水的。因此虽然氧化的油脂在人类闻来是非常的刺鼻,但这些挥发性的脂溶性的物质,并不容易使鱼通过嗅觉产生厌恶的感觉。所以有油脂氧化的情况下,我们看到鱼的采食行为是不受影响的,但往往会发生后续的吐料,膨化料会很容易观察到,而硬颗粒料则往往只有在出现高饵料系数时才被重视,但原因往往未被充分认识。


  味觉、质感与采食量


  鱼类大多数的味蕾分布于嘴唇,口腔,鳃弓,以及触须等位置,但并不位于舌头上。


  味觉的启动发生于味蕾接触到食物的瞬间,因此味觉用于描述鱼类接触食物和摄入食物时的情况,并最终表现为吞咽摄入行为。味觉对于有些鱼进行食物的定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鲤科鱼类具有柔软的腭上器,上面分布丰富的味蕾,摄食时腭上器可以自动握住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挑选可食部分吞咽,不合适的吐出。腭上器对于钓钩铁质金属的味觉感受是导致鲤鱼容易脱钩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我们观察到鱼在水面抢食,也并不完全代表完全吞食。


  不适宜的味觉感受,如氧化,抗营养因子所导致的硬颗粒鱼饲料的吐料一直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有胃鱼则可以将胃中的食物直接吐出。有胃鱼从胃内吐出经碾磨或部分消化的食物,一般认为是与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导致的条件反射有关,而非缺乏诱食性物质。鱼类采食含有氧化,霉变物质后可导致其身体不适,当再次接触这类物质时,先前痛苦经历可条件性引起鱼类的呕吐行为。


  一般而言鱼类的味蕾对于酸味特别敏感,对于甜味和咸味的感觉没有人类那么敏感。对于水生动物具有明显呈味作用的诱食性物质,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


   第一类是L型的氨基酸,由于在自然界不存在D型的氨基酸,因此有研究表明,D型氨基酸会抑制某些鱼类的采食量,目前在所有商业应用的氨基酸,除了DL-蛋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这需要注意。而羟基蛋氨酸其化学本质为有机酸,是蛋氨酸的前体物,在水生动物上具有优良的诱食效果。因此无论从优良的生物学效价还是诱食特性出发,羟基蛋氨酸都是更适合水生动物使用的蛋氨酸源。


  第二类物质是含有5价氮元素的有机物即季铵盐类物质,具体包括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等。


  第三类物质是核苷或核苷酸类物质。


  这三类物质都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呈味特性,并且不一定表现为挥发特性。虽然研究证实,这些物质都具有良好的诱食特性,但在实际的应用效果上单一的纯品却远不如那些富含这些功能成分的天然物。这也是为什么水生动物诱食剂还是主要依赖天然原料或水解工艺而非有效组分的直接添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最为经济有效的诱食剂一是来源于鱼粉,二是来源于无脊椎动物的相关产物例如乌贼膏等,三是来源于酵母的提取物。


  关于天然诱食物质的诱食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化合物的原因分析,一部分认为是单一化合物对味觉或嗅觉的刺激过于单调和强烈,从而引起感受器的疲劳。在使用化学诱食剂时,每种诱食剂对于特定的鱼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某种鱼有效的物质,可能对其它的鱼不一定有效而且可能还有抑制的作用。另一种分析认为,由于天然诱食物质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因此很难分清采食量的增加是由于营养素促进动物生长潜力所发挥的作用还是诱食成分本身所发挥的作用。


  除了味觉以外,颗粒的质感,以及颗粒的形状都会影响鱼虾的摄食量。Smith等(1995)的研究发现小的颗粒会由于导致三文鱼采食时间延长而影响摄食量。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多常规养殖鱼上都有明显表现,偏小的颗粒相对于较大的颗粒总是容易导致采食量的相对下降,因此目前实践中有多料台,或分段饲喂的方式,大鱼吃大料,小鱼吃小料,这对于提高各种规格鱼的采食量,减少饲料浪费以及提高鱼的整齐度都是具有显著效果的。同时颗粒的长度与鱼类采食量下降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硬颗粒料长短不一的现象,那些长径比大于3的饲料颗粒往往都是不能被鱼有效摄入的。对于那些喜欢软颗粒的鱼类,硬的颗粒质感虽然不影响对饲料的摄入,但会影响采食量。配方原料的选择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颗粒的硬度,生蛋白相对与熟蛋白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变性,起到组成蛋白质支撑骨架的作用也更强,因此制成的颗粒也就会偏硬。


 营养平衡与采食量


  几乎所有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缺乏症状共同点就是采食量下降。一般认为动物的生长潜力驱动动物对食物的需求,但长期的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将抑制动物生长潜力的发挥,并进而导致对食物的摄入量下降。在水产动物饲料能量不断高企的今天,饲料中的微量营养素的供给并没有随之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动物每餐摄入的微量营养素在减少,而动物为了满足增加的代谢需要,相关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因此在目前的中国,水生动物营养素缺乏和不平衡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在以膨化饲料或者是网箱养殖以及流水养殖的养殖方式下尤为突出。


  降低鱼粉使用量导致的鱼类生长速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鱼类采食量下降引起的。在实践中容易简单认为是缺乏了鱼粉的诱食,导致鱼类不爱采食低鱼粉的饲料。 Dominic Houlihan(2007)在总结大量鱼粉替代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在鱼粉替代以后除去适口性的问题,采食量的降低和必需氨基酸的的缺乏相关。例如:欧洲鳗的研究发现当适用太阳瓜子粕替代鱼粉,如果补平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可以使采食量,生长效率都恢复到鱼粉替代前的水平,这种现象与其它物种一致。


  在诺伟司自己大量的研发和商业实验上都可以看到通过羟基蛋氨酸钙补充鱼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及其它氨基酸的平衡是可以使鱼虾的采食量不受鱼粉添加量影响的。在中国的商业配方中目前鱼粉的添加量普遍偏高。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对于水产饲料氨基酸平衡技术的掌握和鱼虾肠道建康对采食量的影响的忽略所造成的,而非我们普遍认为的鱼粉添加量下降。    


  肠道健康与采食量


  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从饵料层面来看,包含适口性和可消化性;从动物层面来看,是指动物的消化力。但在水生动物的采食量的考察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饵料的适口性,却忽略了鱼虾的消化力。消化力是驱动鱼虾积极采食的内在力量,例如适宜的水温,溶氧条件下鱼虾的消化力旺盛,这时的采食量会显著提高。


  不健康的消化道不仅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肠炎以及全身性感染等问题,更为普遍意义上的损失是饲料利用率的下降以及采食量的抑制,并进而导致生产成绩的不佳。我们经常在计算配方时,唯恐蛋白和脂肪浓度略低,因此将所有的成本都放在了营养素上。须知肠道健康是一切营养素消化利用的基础。在肠道健康的基础上,配方营养浓度的增加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只能增加动物的负担。


  水产饲料和养殖过程存在大量导致肠道损伤的因子,包括抗营养因子、氧化、霉变以及水体中存在的致病菌。在现代养殖中,几乎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处于肠道亚健康的状况下,差异只是这些亚健康的情况是否会在天气条件,日粮因素以及致病菌的进一步诱导下发展为肠道疾病。鉴于鱼虾肠道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所导致的巨大损失,在同样的成本的投入下,通过肠道健康手段,诸如添加水产动物专用有机酸,植物精油等产品来改善肠道健康所带来的投入产出比要远高于单纯增加营养素的浓度。


  适当的健康投入特别是肠道健康的投入将会为适中的饲料营养浓度带来优秀的生产成绩,这种效益在情况多变的实际养殖条件下会更为突出。虽然人们在很多年前就在提饲料产品的同质化,但健康与营养并重的思路开始引导水产饲料逐渐由简单的营养指标竞争走向差异化的竞争,并指导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进入全新的双赢局面。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