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火炎:桂林米粉,一个与战争相关的传说

  • 火炎:桂林米粉,一个与战争相关的传说
    12:56:38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若想在战争中取胜必须在大军尚未出动之时,就把人吃的粮食和马用的草料先行准备好。然而“桂林米粉”却恰恰是“人马已动,粮草后行”的产物。

       据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一统中原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但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和广西大部、越南北部、福建南部等广大地域,仍属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尚未归于秦朝的统治之下。秦始皇为了将岭南百越地区纳入秦国版图,派屠睢为主帅,率50万秦军南征百越。不料,秦军刚一进入岭南,即遭到百越人的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山路崎岖,气候多变,粮草的转运极为困难,以致秦军遭受重创,战事胶着,三年兵不能进。为了解决秦军的粮草补给问题,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着令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转运粮草。将近四年过去,公元前214年,运河凿成,也就是至今犹存的灵渠。它连接了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编织了南方的水运网,使秦军源源不断地及时得到的粮草补给和兵源补充,秦军迅速统一了岭南。之后,秦始皇在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分别设立三郡:南海、桂林、象郡。

       这寥寥数百字只说了那场战争经过的简况,而战争的详情实在是无从查考,但其中有个与饮食相关的故事却一直广为流传,那就是著名的“桂林米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要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跟着史禄来兴安开凿灵渠的士卒大多是来自秦地,这些官兵从来都是吃小麦面食的,并以酸辣为主味。他们远征到广西境内,粮草供给又很艰难,吃饭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无奈之下,只好就地取材,以当地稻米充饥。开始吃上几顿还能凑合,可成年累月地吃下去,的确受不了。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想出个办法,将大米磨成粉,把磨好的粉加水搅拌成米浆,再把米浆加工成面条状,或扁或圆,就成了米粉,煮熟之后,调上秦人喜欢的酸辣调料,立解燃眉之急。把入口的颗粒状的大米变成了条状,口感问题得到解决,可以想象当时士卒们的心情一定舒畅了许多。然而,更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当时岭南地区属瘴夷之地,湿气很大,秦军将士们水土不服,纷纷病倒,减员陡增。这可咋办呢?据说结果还是全靠米粉解决了问题,究竟如何解决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灵渠”所在地兴安县采访,跟随着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我们来到灵渠边上一家叫做“宝老爷”的米粉店。这家店面不大,设施却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正宗桂林米粉十佳米粉店”金色招牌。看店名想必店主是一汉子。事实却相反,经营“宝老爷”米粉店的是位女老板。女老板看上去四十岁多岁,快人快语,落落大方,一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的,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端上刚刚磨的绿豆豆浆,一边忙活着接待客人,一边应答着我们的问题。看着她忙碌却从容的样子,不禁使我想起了京剧《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她爽快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我叫傅金蓉,傅作义的傅,金银的金,芙蓉的蓉。”我不解地问,为何店名叫“宝老爷”呢?她笑着说,“那是用我老公的名字起的店名”。语气里流露出一丝自豪感。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