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成年伤人喊无罪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 未成年伤人喊无罪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08:02:22

未成年伤人喊无罪!因朋友惦记自己女友,未成年的胡某与朋友约架,斗殴时口喊“未成年伤人无罪”,可笑又可悲,那么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是怎样的呢?未成年伤人喊无罪是否就真的无罪呢?

未成年伤人喊无罪

出生于1998年的胡某从云南来到义乌打工,在打工期间结识了“小宝”等几位朋友,还交了一个漂亮女朋友,几人常在一起玩耍。没过多久胡某就发现“小宝”好几次背着自己约女友出去吃饭,胡某便找他理论,没想到“小宝”直接承认喜欢女友,胡某又气又恨,当即约架:若自己胜出,女友还是自己的;若“小宝”胜出,女友就归他,自己退出。

去年11月24日夜里,他纠集三四个人手持铁棍等家伙来到义乌一个公园边上准时和“小宝”碰面,“小宝”也带了三四个人,双方一见面就厮打在一起,不到一刻钟就有多人受伤,“小宝”眼见事态要扩大,劝胡某停手,打红眼的胡某却喊着“老子未成年,打死你都不犯法!”受伤的“小宝”向当地公安机关报了警,义乌警方迅速立案侦查锁定胡某,胡某立刻躲到外地。今年12月4日,上海虹桥站民警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称胡某将乘坐G7337次列车从虹桥站出前往永康,最终在站台上将胡某抓获。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有一定的司法保护,但绝不是纵容未成年人犯罪,像胡某这样的未成年人误以为未成年人的身份就是其逃避法律责任的护身符,只要自己还是个未成年人,无论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什么残忍的事情,最后都会“平安无事”。原本用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条款,竟然成了一些未成年人胆敢犯罪的凭借——他们不仅对法律失去了应有的敬畏,反而觉得法律不过如此,而且可以利用。近年来,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据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归纳如下:

l、好奇心理的驱使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盲从意识的作祟

在一些团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严重性,面只是盲目跟随其他成员做事,人云亦云,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爱慕虚荣的攀比

近年来,由于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些都极大地助长了贪污受贿的心理,一旦瞅准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侵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4、逆反心理的促使

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腐朽思想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等生的做法,许多青少年都“不堪忍受”,有的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蓄意报复的躁动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对于挑衅和伤害总想着要“讨个说法”的心理,决不肯轻易放过别人,总想着只有一报还~报,心理才平衡,才“不吃亏”,这些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的提高。

6、寻求刺激的诱惑

现代的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及其空虚,总想这点刺激来增加自己生活的乐趣;令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极大的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