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转型发展中的安徽︱换挡升级,加速“安徽超越”

  • 转型发展中的安徽︱换挡升级,加速“安徽超越”
    07:20:00

超越,常在“弯道”处。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危机期是经济“弯道”期,是实施后发赶超的重要机遇期。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全国区域经济进入“弯道”竞争的新阶段。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实现“弯道超越”,就必须下好“调结构”这步关键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大势所趋,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唱好产业结构调整 “重头戏”?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通过调结构,谋转型,促升级,努力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落实为各地在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大棋局上布局“落子”的生动实践。


农业趋向规模化、产业化,工业趋向高端化、集群化,服务业趋向现代化。产业升级路,安徽加速跑。


目标:调优结构升级产业,实现“弯道超越”

——资源性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的我省,必须把调结构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谋求更持久的发展动力


数说:1月至5月,全省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94.2亿元,增长12.6%,比全国高3.9个百分点。


“我想看看巴西世界杯最新比赛”,电视立刻自动搜索出相关视频;“××市现在的天气怎么样?”电脑又自动播报某城市的天气信息……7月11日,在科大讯飞公司展厅,智能语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再次赢得国家工信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称赞。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制高点”——智能语音技术及其产业化领域,皖人一直引领潮流,并不断自我超越。目前,以科大讯飞领衔的安徽语音产业拥有全球中文语音产业60%以上的整体市场份额,覆盖4亿多用户,涉及手机、电脑、汽车、家电、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6月28日,规划建设用地6000亩,产业规模1000亿元的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开工建设,我省又一个千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扬帆起航。产业园规划五年内基本完成布局,孵化企业500家以上。它的兴建,标志着我省语音产业正从技术研发高地向全国乃至全球语音产业发展高地转变。


智能语音产业的成长和崛起,是安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有力见证,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安徽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充沛后劲。


在恢弘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安徽人善于抢抓机遇,不懈地在“强省”征程上持续“弯道超越”,不断以崭新靓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往,人们谈起安徽,第一印象是粮多、煤多、矿多;而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汽车、平板显示、机器人、智能语音,聊的最多的企业是奇瑞、江淮、合肥京东方、科大讯飞……


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以往从三次产业占比看,农业占比高,工业占比较低;煤炭、钢铁、建材、有色等资源性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同时,随着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强化,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我省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弱化,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收窄。近年来,钢铁业经营困难,煤炭成为头号亏损行业;部分原材料工业占比份额大的地区工业增速下滑过快。


处于“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把调整产业结构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谋求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显得愈发迫切。


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在这一轮经济转型中,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持续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决定我们能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省长王学军强调,优化产业结构,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任务,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是省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前瞻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意见,以构筑政策高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的出台,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把握大势,紧跟潮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盛夏之际,从统计部门传来的数据令人欣喜:1月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94.2亿元,增长12.6%,比全国高3.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一位。在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省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


经济增长不再一味追求速度,以稳为主,保持中高速增长水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把握当下经济“弯道期”,大力实施后发赶超战略,是形势所迫,更是发展所需。敢于“弯道超越”,“换挡”不“失速”,安徽经济必将驶入前景更远大的新里程。


抓手: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做好“减法”和“加法”

——调整存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增量,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说:1月至5月,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59.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


在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宝迪公司的入驻,使猪血变废为宝,从中提取出药用原料;长丰县草莓产业开始向加工领域迈进,利用草莓酿酒,提升了附加值。

去年,在全椒县石沛镇,种粮大户张国伦与金成米业签订水稻订单合同,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多一毛钱,增收20多万元。


农业加工企业的大量涌现,“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使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有了更大保障,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延长产业链条、赋予农产品更多附加值,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这对农业大省实现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来安县物联网项目建设指挥中心,来自不同地方的6个生产基地农作物生长情况在大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倘若哪个农作物大棚里墒情不足,很快便被大棚里的传感器捕捉到,并传到相关平台上。种植户即可通过电脑发出指令,缺水的大棚会自动启动滴灌设施。


让绿色原野和高科技“联姻”,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幅增加农民种植效益,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大大加快了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现代经济的 “脊梁”,产业升级的主要任务在工业领域。什么是解决多重复杂经济任务的钥匙?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是我省明确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抓手。


“调整存量,就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增量,就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使我省在新一轮发展中占得先机。 ”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说。


去年11月底,合肥惠而浦家电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投资额达100亿元。把优化家电产业布局与化解家电产能过剩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有“话语权”的核心产业基地,是我省在调整存量中做“加法”的重要突破方向。


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去年12月,我省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既做淘汰落后的“减法”,又做转型升级的“加法”。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不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增加科技含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步向前。去年,我省实际淘汰炼钢120万吨、焦炭40万吨、水泥138万吨……提前一年完成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奇瑞汽车公司第五焊装厂车间,机器人正在各自工位上忙碌着,转身、伸臂、定位、点焊,动作娴熟,个个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受益于技术改造,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奇瑞汽车整车的焊接生产线,并正延伸至涂胶、搬运、装配等工位。传统的汽车工业,“嫁接”上机器人,行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跃升。


今年以来,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工业领域变压力为促进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积极推进内涵改造,加大有效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一些传统行业、老企业由此焕发了生机。 1月至5月,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59.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技改投资保持了增速稳步提高、结构逐步优化的态势,为当期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加速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我省给结构调整引来强劲的“外生动力”。去年,省政府专门出台20条意见,明晰了新形势下全省招商引资提质增效“路线图”。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定位,精准招商。去年,中国南车集团合肥制造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65个项目已获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今年前5个月,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2.5亿美元,同比增长89.3%。


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短板”,更是结构优化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把握消费升级和“营改增”扩围等机遇,我省多方发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和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


“老年人越来越多,政府也很重视养老产业,我们就投资建设了养老服务机构。”蚌埠市的安徽南山松老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贾茹说,企业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业务,自去年投入运营以来,连锁门店全部开在社区,满足了许多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今年计划扩大投资再添10个门店。


广袤的城乡,生活性服务业多点绽放,生产性服务业开枝散叶。各地把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今年一季度,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8.8∶56.9∶34.3调整为8.2∶57∶34.8。


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就必须消除一切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


我省运用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去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从八大领域力助民营经济发展。当年全省实际减少41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47%。同时,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把好准入门槛,维护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13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农业趋向规模化、产业化,工业趋向高端化、集群化,服务业趋向现代化,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布局:实现特色和错位发展,重点培育八大主导产业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已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再上一层楼”


数说:今年1月至5月,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6.6%;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和13.9%,增速均快于当期的工业平均增速。


今年以来,芜湖市规划建设占地5000亩的机器人产业园内,总投资26.3亿元的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涉及工业机器人整机以及伺服电机、驱动及控制系统等配套的核心零部件生产。芜马合机器人产业区发展再添强劲引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今年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793.5亿元,同比增长18.9%,比全部规上工业增幅高出5.5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化日渐提高。一季度,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滁州6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74.5%。合肥新型显示、芜湖装备制造、亳州现代中药、铜陵铜基新材料占全省比重均已超过30%,其中合肥新型显示已接近8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成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派繁忙,各种不同类型的笔记本电脑、一体台式机、平板电脑从这里下线,走向世界,供应全球。主机龙头企业的带动,迅速拉动、激活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十二五”末,合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有望达到25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全省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1月至5月,计算机制造业完成产值166.1亿元,同比增长96.6%;微型计算机产量突破500万台,同比增长3倍以上。


京东方6代线项目让合肥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去年底,总投资285亿元的鑫晟光电8.5代线正式投产,更增强了合肥在业内不容动摇的地位,项目预计可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200多亿元,上缴税收约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万余个,形成一个产值近千亿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近年来,省有关部门与各地紧密协作,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各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


安徽量通公司的量子通讯技术进入实用示范阶段,“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加速构建。四创电子公司取得北斗导航民用服务资质,借力北斗系统发展卫星导航产业。展讯通讯、联发科、兆易、大唐电信、君正等一批集成电路项目落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多个高端领域实现突破,进一步增强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是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012年,省政府从支撑现有和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将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八大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


各地、各有关部门着力实现特色和错位发展,主导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在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总数达2018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申请专利、授权专利量均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l位。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芜马合机器人产业国家集聚试点获得国家批复;淮南、定远等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黄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今年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首次取代家电行业成为对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1月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2.6亿元,同比增长32.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7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6%。


去年,全省八大主导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16亿元,同比增长20.3%;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369亿元,同比增速为13.4%。今年1月至5月,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6.6%;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和13.9%,增速均快于当期的工业平均增速。


主导产业已成为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脊梁”和重要引擎,为推动我省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培育新增长点,实现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今日的安徽,正沿着新型工业化之路不断前进,实现“有质量”增长的基础不断夯实。


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节能降耗,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2011年至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4.06%、4.15%、3.78%,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的0.785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0.696吨标煤/万元。“十二五”前三年完成五年规划目标进度的70.18%以上,超序时进度10个百分点。


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上一层楼”。今年1月至5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3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高于全国水平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54.3亿元,增长13.1%,较去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3.3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显著提升,今年一季度,合肥京东方完成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4.5%,利税5亿元,同比增长660%。阳光电源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86%,利税超过5300万元,同比增长344%。


在转型发展中提质增效,安徽经济正续写稳中求进的精彩答卷。


路径: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入推进工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数说:今年力争完成技改投资5000亿元以上,占工业投资的50%以上。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年内力争达到60家。


以战略眼光瞄准全球产业版图,合肥正在发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经济,谋篇布局已经展开:支持经开区、高新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巢湖经开区以北大未名生物医药、生物健康等为载体,加快生物经济示范区建设;新站试验区以华恒生物与德国巴斯夫合资项目为基础,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生物制造产业园区。


生物产业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省确立的高成长性产业之一。为抢占这个制高点,合肥已摸排了3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达产后该市生物产业有望迈入千亿“俱乐部”。在巢湖经开区,世界首个生物经济示范园已启动建设。


“树立全球视野,瞄准技术前沿,面向国际市场,深入谋划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和基础项目,努力把握住产业升级的先机。 ”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表示,将重点培育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智能语音等十大高成长性产业,以抢占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在促进扩大总量的同时继续优化经济结构。


7月9日,省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指出,深入推进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是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重要抓手,是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关键节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


当前,安徽工业面临着亟待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其内涵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提升工业整体素质。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我省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扩大有效投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实施技术改造强企、强基、强龙、强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今年全年力争完成技改投资5000亿元以上,占工业投资的50%以上。省级层面重点组织实施1000项亿元以上技改项目,力争新开工200项、竣工100项。


在我省新一轮经济调整中,怎样才能按动态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后来者居上?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三良认为,要围绕龙头企业,抓好产业链招商,做好“补链”“延链”“强链”的文章,健全产业配套发展协调机制,注重提高省内配套率,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积聚。


当前,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同时,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新兴消费热点频现,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动力和无限商机。


今年4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为经济调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省有关部门将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到2015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5月24日,蚌埠工业设计中心揭牌,突出工业设计的服务带动作用,意在提升该市装备制造等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合肥市正谋划建设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兴建一个集产品设计、交易展示、人才培训、设计大赛、专题论坛和服务等为一体的示范园区。多地也着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服务业正逢黄金发展期。未来,我省将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围绕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中型骨干企业将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剥离,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年内将再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2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全省达到60家。


能否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关系到安徽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活力,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上能否取得新成就。站在新的起点,安徽经济已谋划、并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