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的传递 史迹的绽放10:29:42
由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成兆友先生主编的《盱眙历史文化丛书》四卷本,经历了二年多的风风雨雨、推敲打磨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了。可喜,可贺!
一个古县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县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永远等待我们一辈辈人去寻找,去挖掘,去书写。这是一个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辛劳又快乐无比的过程。我为我的朋友们参与编撰而点赞,也为书中有我的文字而欣喜。
历史文化是书写历史,书写历史是为了美德传承。
《说文解字》一书这样释“史”:史,记事言实也。记史的人,从又持中。中,正也。正,意为光明正大。记史的人,心存中道,正义之正。正,与天下丑恶为敌。“中”,更胜生命,乃公正之正。写史的人,让丑恶无所遁形,让正气传承万代。
我们无缘去做一个伟大历史的记录者,但小小百姓可以做一个平凡的传承者,用饱满的家国情怀,用虔诚的草根之心,把地气传承,把美德传承,把真诚传承。
追忆曾经的过往,挖掘演变的沧桑,寻找存在的善良,追求心仪的高尚,从尊重历史开始,从尊重先贤起步。慢慢地去想,细细地去问,我们找回了许多曾被我们忽略甚至丢掉的东西。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警示后人”。清醒是至关重要的,敬畏前贤是放在首位的。没有正向感而偏执于猎取反向低俗的传言,会从现实的漩涡滑入历史的泥淖。这四卷《盱眙历史文化丛书》虽是怀旧念古的文章,但都用正能量去挑选不寻常,都用主旋律去唱响历史歌,都用连天风接地气去传诵美德播洒风情。没有在故纸堆里去挑拣旧衣烂衫,更没有从嚼烂了的剩饭中去重炒旧食。真是:往事越千年,下笔变新鲜。多少民间事,又回眼面前。
《盱眙风情》传递乡愁
《盱眙风情》由张承东先生担任主编。他约了十多个业余作者反复选题,反复研究,反复会稿,反复打磨,让沉潜在民间的往事灵动,让远去的风景复活。继往开来的历史行程中,乡野风情、劳作工艺、礼仪俗信、儿时游戏、工匠行当、名菜美食,如今都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纸上。系列的建构,抵达了乡土的本真和纯朴;凝望、回眸,让普通百姓成了平等的主体。乡亲、乡音、乡恋得到了深情的尊重,手艺、玩具、美食得到了愉悦的传承。
一声“打嘞嘞”的高亢唱鸣,引得旱船遍地跑,驴灯亮四方,河蚌狮子舞飞龙,莲花盛开满城乡。——这便是乡村的节日喜庆。
腊八喝粥迎祭灶,拜年访友闹元宵,端阳过后晒龙衣,不逮麻雀粘知了——这便是农家孩子的欢笑嬉乐。
砸石子,打摺席,泥土瓮、逮蟹鳖;缝蓑衣,编斗笠,拐芋粉,织凉席;挂面、支锅、忙舂碓,打场、推磨、套花被——这便是乡间一年四季的绰约风姿。
缮屋有茅匠,箍桶有木匠,修锁有银匠,打刀有铁匠,厨子剃头坐马车,打更叫醒读书郎。农家日见百样事,件件都有好行当——这便是乡野上的民俗风景。
大凉拌陪着野鸭宴,粉糊涂挨着大龙虾,千层饼伴着真儿糕,烤山芋饮着雨山茶。酸汤鱼元、针鱼粉丝勾兑大杂烩,蜜汁莲藕、小磨麻油香甜千万家——这便是农家的淡饭粗茶。
台湾诗人余光中只不过把“邮票、船票、荒坟、长桥,”当作《乡愁》,而我们的《盱眙风情》中的乡愁,比他乡愁的意韵丰润丰富丰盈得多了。心上有秋为“愁”,那是愁秋风萧瑟,愁秋意肃穆,愁秋雨绵绵,愁秋凉寂寞。而我们心上之秋,却是名菜名食的丰美,传统行当的丰富,劳动工艺的丰厚,乡土艺术和习俗游戏的丰采!一个“丰”字,尽现了风情的多姿多彩;一个“丰”字,尽显了风情的风韵风流!
乡愁,是惦记,是怀想,是思念。一本《盱眙风情》足以让我们铭记过往,怀想曾经,思念远离!故乡的游子,在外打拼的男女,记住故乡风情,就是记住了乡愁!乡愁一代传一代,就多了依依乡情,多了绵绵乡恋,多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盱眙名人》彰显功德
葛朝阳女土主编的《盱眙名人》倾注了她平视社会、平等待人、为平常人彰显功德的睿智和心血。
辞书上说,名人,指著名的人物,名人跟名士、名家、名流紧紧相连。过去,编纂史书,对入选的名人要求很严,大都以身架,地位核定,除帝王入选之外,从戎的非军级,将军不得入册;从政的非厅以上的位置才能靠边;从文的非国家级作家才可入选;从教从医的非享誉国内外的学者专家方能入围……界壁森严,望而生畏。
葛朝阳女士冲破禁区,把有功德有声望有建树的盱眙籍人士,都挑选在册,使这本《盱眙名人》有了人情味,有了泥土气,有了厚实感。
《盱眙名人》分三章编写,第一章的古代名人,除了帝王相将,新增了从医为民的杨介,擅长诗词的司空图,书法独特的周虎,喜爱书籍的施端教,一心为民的郭起元,忠于爱情的汪孟棠……古贤垂范,德高永存,让我们敬畏,更让我们膜拜。
第二章近现代名人的遴选,葛主编把视角定位在人物的功绩上。有一生勤政为民、尊师重教的吴棠,有保家卫国、治乱抚安的金运昌,有播洒火种、引领革命的李桂五,有临危不惧、死不投降的梁化农,有潜伏为党、情报助胜的毛培春,有人小志大、歌谣抗战的刘鹏……都让人高山仰止,敬慕不已。
第三、四、五版块着力于和平建设时期活跃于各条战线上的“盱眙名人”,让人们学有榜样,仿有楷模,从中明白“坚持平凡人做平凡事就不平凡”的道理,从而立足本职,放眼世界,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如:学有所成,名震四海的儿科专家莫绪明,如研究历史、考古见长的历史专家秦士芝、陈琳、王泽强;如科技兴国、独有建树享有政府津贴的马培荣、周云方、董培仁;如蜚声海外、为国争荣的博士学者谢晓明、庞中和;如专业守常、功大绩厚的优秀人才李洪雷、王广仁、张爱萍,如:笔耕不辍、屡获大奖的中青年作家韩开春、张佐香……都让人敬之、爱之、学之、仿之。名人就在眼前,榜样就在身边。坚持就是胜利,毅力就是意志,奋斗就会向前,精进就会长久!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葛主编把珍惜和爱戴的眼光投向了一群庄稼人。第六版块中有舍身救人、不惜牺牲的青春少年吕惠珍、赵小瘦;有默默奉献、改造荒山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有多年不弃不离、待病人胜亲人、常年如一日的盱眙好人刘绪霞、张胜平;有艰苦创业、敬老爱老的基层干部李银江……这些极普通的庄稼人,默默无闻,如今却进入史册,成为代代效仿的名人,是正能量,主旋律,也是大境界、大魅力!
世间万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有了名人引路,有了名人效应,沧桑的人间正道上,盱眙勤劳的父老乡亲正一路团结向前,一路和谐共进!
《盱眙山水》绽放灵秀
诗人陈光永先生以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境界、诗人的视角和胸怀,热情洋溢地主编了《盱眙山水》。阅了,让人流连;读了,让人高诵。
山,山有山的沉稳。水,水有水有灵动。
盱眙青山绿水,水秀山清。山不在高,有仙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有山,就有林园亭石。
盱眙有第一山、都梁山、宝积山、戚大山、玉皇山、上龟山、下龟山、清平山、象山和杨大山,群山相连,宛如龙脉。盱眙县城居于群山环拱之中,如宝石,似翡翠,美到极致。
城外也是山靠山,山连山,群山叠翠。铁山寺有国家4A级森林公园,大雨山盛产的绿茶驰名中外。
林中有园,第一山畔有雍家花园、杏花园、拙补园、偶园。大云山旁有西园、无闷园、闻得园和四逸园。
园里有亭。第一山周围的绿树丛中各式亭台错落有致,高低相衬,大小搭配,远近呼应。将军亭昂首巨立,都梁亭小巧玲珑,春昼 亭引领春色,东坡亭文气生风,观澜亭闲观淮水,双拥亭不忘兵恩,文韵亭与古留今存的魁星亭、会景亭、玻璃泉亭相拥相迎。
有亭就有石,石在亭边生。古来石产于冰川时期,距至少说也有200万年。一块万卷书石,书页层层积沧桑。石头也有情和义,巨石阵上杀敌兵。
有水,就有河湖堤桥。
千里长淮入大湖。大湖便是洪泽湖。洪泽湖是悬湖,美丽高饶。人称它是“日出斗金”的湖,“五彩斑澜”的湖,是水乡泽国,人间仙境。
有大湖就有小湖,陡湖泄洪、猫耳湖养殖、龙泉湖度假观光,天泉湖湖光山色,天鹅湖风光旖旎,仙墩湖秀色可餐。
有湖就有堤。长堤护岸,坚堤蓄水,堤是水的警卫。邵公堤守着淮河,汪公堤和小汪公堤保护一方平安。
有河就有桥。古泗洲有浮桥,方便了两岸庶民的行走来往,活跃了商贾生意繁荣兴旺。如今有了盱眙淮河大桥,有了盱眙淮河二桥,又兴建了盱眙淮河三桥,桥桥飞架南北,淮水变成通途。高速公路顺达京沪宁杭,船轮舟帆连接四面八方。盱眙古城流古韵,都梁百姓展新容。
山有山的传奇,水有水的故事。
山有山的稳健,水有水的灵秀。
山水滋润了盱眙大地,山水陶冶了盱眙百姓。
盱眙人民时时代代不忘天地呵护之恩,不忘山水养育之恩。顺流而走,借坡下山,盱眙人民祖祖辈辈都在接受命运,顺应自然,彰显着“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迎风扬帆,攀崖争先,登高望远,盱眙人民世世代代都在张扬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奋进精神。
《盱眙史粹》典藏古韵
由史学专家陈琳先生担纲主编的《盱眙史粹》,繁中取精,多中选优,使拥有五万年漫长的盱眙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古韵典藏其中,古迹融入其中,古风飘逸其中,古雅流淌其中,真让人叫好,点赞!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现实的外延。现实是历史的再现。
《盱眙史粹》之所以是盱眙历史的精粹,就在于这本书在用思想的目光从“史海淀积”中去探索历史的深度,从中淘沙取金;又在于这本书在用实践的脚步从名人史话里去丈量历史的长度,善于弃伪存真。
在遥遥远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代代人也同时生活在远古、过往、现在和未来中。我们总在对远古张望,对过往回忆,对现实审视,对未来梦想,其间,敬畏之心,悲悯之心,感恩之心,宽容之心也总是接踵而至,贴心相随。
已故的史学专家张恩钤,人虽远去,但留下的文字寿比金石。他的《盱眙建置沿革综述》如金钱串珠,溯源古老的盱眙与当今的都梁一脉相连。他把米芾与都梁十景追溯得条分缕新,眉清目秀,使历史典藏古韵生辉。
九十多岁的老学人谈化文先生巡视历史,把楚王都的来龙去脉描述得一清二楚。
史志编篆专家邹振国青睐盱眙保卫战,一场以弱胜强,以小战大,以守为攻的成功战例,让世世代代记住了沈璞的臧质。
史学博士王泽强热恋故土,重考证,凭史据,他笔下的景,文中的事,描绘的人,都言之凿凿,栩栩如生。他敢于纠正民间的误传和讹论,把一个戚天官与古泗州的历史史实叙写的天衣无缝。
注重考证、熟练地理、文字讲究的史玉明先生写《古盱眙城》,有图有文,有凭有据,有理有节,有情有义,使古老的盱眙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马培荣、周硕刚、夏维新、龚显堂、罗志、赵长春、孙克常、敦玉林等一批史学爱好者,本着沙里淘金、草中选萃、精益求精的考古态度,写山、写水、写碑、写亭、写墓、写陵、写塔、写景、写皇、写臣、写事、写人……都丝丝入扣,板上钉钉,让历史经得起审视,让史实经得起拷问,上对得起祖先长辈,下对得起后人子孙。
陈琳先生不愧为史学专家,他凭借多年的收藏积累,凭借多年的研究考证,凭借多年对史学的热爱和执着,凭借多年结识史界同行的人脉和情谊,把这本《盱眙史粹》编写得准确到位,精益求精。
萃,荟萃,汇集。萃取,是用化学方法分解提纯。
粹,精华,纯净不染,纯正美好。
这本书定名为《盱眙史粹》名符其实。历史,不可用化学方法演绎,只能用历史的史实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匆匆浅读《盱眙风情》、《盱眙名人》、《盱眙山水》、《盱眙史粹》四卷书,感动,钦佩。谢谢几位主编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谢谢一群撰稿朋友大道至简的认知水平,谢谢大家的精诚合作和谐共进。人人自我本心的敞开,聚拢成宽博的胸襟,把盱眙五万年悠悠长长的历史都倾吐在娓娓叙谈的家常话中,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永远闪光的精神财富。
一个古老的县城所要表现的,不只是现代的荣耀,还要古典的辉煌;不仅要当今的繁华,还要昔日的沉静;不单是要追逐时风的高蹈,更需要探求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果只贪求光怪陆离外貌的华彩,缺乏底气充沛的古风古韵,那将会失去潜质和素养,失去传统和典藏!
历史是我们一生蜷缩在里面生活和取暖的老窝,是默默陪伴我们一声不吭的挚友,是我们天天相依日日相靠的永久念想,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乘胜前进,奋力而为,编撰出更多的好书来,以飨读者,以慰世人!
我们企盼着下一档历史文化丛书早日出版!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