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丁如玉与澳门

  • 丁如玉与澳门
    09:07:29

 天边的云,海角的雨,碧水轻轻拍打南国的港湾。青山在望,浮云冉冉,沙滩阳光,镜海长虹,妈阁紫烟,三巴圣迹,普济寻幽,灯塔松涛,卢园探胜,环葡韵,黑沙踏浪。澳门,一个令我无限神往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国父纪念馆,更是我先祖丁如玉(1746-1830)太公履职的地方。《御书堂?丁氏族谱》记载他的足迹,曾任前清澳门同知(官名,五品)。  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澳门,古称蠔镜、濠镜、澳镜澳,别称濠江、镜湖等,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原属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半岛定居。至17世纪初,已侵略至澳门半岛中部,但为中国政府所遏止。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40年代,明、清政府总体上仍对澳门行使主权。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不断扩大其侵占地盘。1851年和1864年又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为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于1987年4月13日签署了《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声明:澳门地区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宣布了对澳门的基本政策,五十年不变。实行“澳人治澳”。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依法对澳门恢复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御书堂?丁氏族谱》刊:十二世祖如玉,行一,字在衡,号少溪,乾隆辛卯(1771)举人,江西永丰县知县,充戊申乡试同考官, 调玉山县知县, 升太原府同知, 留任玉山县知县, 补授广东雷州府同知, 调广州府海防司、澳门同知。历署韶州、南雄、肇庆、惠州四府,摄广韶南连兵备道,充广东甲寅(1794)、戊午(1798)、庚申(1800)、辛酉(1801)四科乡试内监试郎,升知府,诰封奉政大夫。生乾隆丙寅(1746)七月二十三日酉时,卒道光庚寅(1830)二月二十日午时,年八十五。

《御书堂?丁氏族谱》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和伊秉绶之子清代著名书画家、浙江遂安县知县伊念曾分别为我十一世祖丁行举太公和十二世祖丁如玉太公所作的墓志铭,从铭文中我们对先祖的光辉业绩有了大致的了解。史料上是这样记载伊氏父子的:

伊秉绶(1754-1815)伊朝栋子,字组似,号墨卿,乾隆进士。守惠州,再知扬州。力持风雅。父忧归,辟秋水园以养母。工诗,尤善隶法、好蓄古画,颇究性命之学,有《留春草堂集》。

伊念曾(1790-1861)伊秉绶子,字少沂,嘉庆拔贡。官严州府同知,殉洪杨之难(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工隶法、善山水、梅花、篆刻,有《守研斋诗抄》。

虽然伊秉绶、伊念曾父子与我先祖丁行举、丁如玉太公交往史料较少,但我们可以从他们所作墓志铭中“管中窥豹”。推测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已被历史落叶深深遮掩了,但大事从墓志铭文中仍有案可稽。如伊秉绶与丁如玉太公相遇之际,正值他罢官落难受到诬陷入狱之灾时,丁如玉太公接任惠州府同知及时伸出援手营救他,使伊秉绶平反出狱并任扬州知府。由此俩人结下生死之交。此事有案可查。伊秉绶为人正直,顶撞上司两广总督吉庆,被谪戍台。查吉庆:满洲正白旗人,姓觉罗氏,乾隆间考授中书,嘉庆间官至两广总督。在任十年,几榻萧然,浑如儒素。博罗会匪滋乱,吉庆率师平之。巡抚瑚图礼素衔吉庆,密劾吉庆疲软失机,解任质审,自戕死。以上可见两广总督吉庆率兵平息广东惠州博罗县会匪有功于朝廷,但遭到对他一向心怀怨恨的巡抚大臣瑚图礼的秘密揭发罪状,认为他软弱无力失去战机,结果被解除官职投入牢房,后吉庆自杀于狱中,官场险恶可见一斑。

墓志铭中有关剿匪描述精彩动人,使人想起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仿佛剿匪兵车声,战马嘶鸣声就在耳侧,出发的清兵就在眼前。文武双全的丁如玉太公稳坐军帐中,运筹帷幄,以顺讨逆,马到成功。军威雄壮,万鼓齐鸣,战旗飘扬似风扬火势。箪食壶浆,场面壮观。

按清时制,官员一般不得在原籍做官,都发往外省市,任职且调动升迁也是常态。籍贯江苏淮安的十二世祖丁如玉太公作为朝廷命官主要任职于江西、广东二省,且政绩突出。《御书堂?丁氏族谱》第333页刊浙江萧山籍汤金钊(汤金钊〔?-1856〕嘉庆已未〔1799〕进士。经筵讲官吏部右侍郎,曾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支持林则徐〔1785-1850〕禁烟抗英)为丁如玉太公所作墓表中说,1786年台湾彰化天地会首领林爽文(?-1788)叛乱,乾隆帝派遣福康安(?-1796)将军渡海平叛,朝廷命江西永丰县上缴军粮大米三千石(180吨),丁如玉太公时任县令,“克日无误’,保障了清军扫荡成功。因功他擢山西太原同知,复选广东雷州同知,调广州澳门同知。

     此役,史称乾隆“十全武功”之一(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为了宣扬其卓越战功,乾隆皇帝下令为班师回朝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画像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据传,乾隆皇帝特命御制功臣像手卷《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供其把玩欣赏。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画像和所藏文物基本上被洗劫一空。另从伊秉绶所作墓志铭中,皇帝命制表彰丁如玉太公“可廉能政,绩冠粤东,皆府君之教也”,意:丁如玉太公的廉洁奉公、名震广东,皆其父丁行举太公教子有方也。足见朝廷对我先祖的高度评价。

且说丁如玉太公到澳门任职后,他发挥长于思考、决断和随机应变之军事才干,对澳门海防、地理、形势及防御得失都了如指掌。在澳门北部莲峰山下,有莲峰庙。庙不大,名声响。当年丁如玉太公驻节澳门时应该就住在庙内(林则徐来澳门也住此庙)。当时澳葡大小官员纷纷来此朝见丁如玉同知。庙内至今仍悬有匾额“中外流恩”、“恩光浩大”等。丁如玉太公到任后发布声讨文告,缉捕海洋大盗,他坐堂审案,执法如山,判决沙河水田一案泾渭分明,澳门士民心悦诚服。丁如玉太公日不暇食,勤政爱民。一时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嘉庆癸酉(1813)九月,时年68岁的丁如玉太公因母丧返回故乡淮安后“遂永守墓庐,不复出山”。晚年的丁如玉太公没有贪图个人享乐,营造私家园林,而是仿造山东曲阜孔庙形制,在淮阴清河县重建学宫。丁氏家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代代兴办私塾培养子孙后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故名垂青史,功莫大焉。道光庚寅(1830)丁如玉太公与世长辞。他也许是代表清政府在澳门行使主权的地位最高的末代王朝官员之一,故极具研究价值。

清代中央政府设六个部,即吏部(管官员)、户部(管财政)、礼部(管教化)、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律)、工部(管建设)。汤金钊官至尚书、侍郎、大学士等为二品高官,所以汤金钊的地位显赫,他和伊秉绶、伊念曾父子撰写的墓表、墓志铭是有事实依据,真实可信的。

道光二十四年(1844)2月,美国特使、外交官顾盛(1800-1879)到达澳门,向中国官方提出“前往北京”、“面见皇帝”的无理要求;又以武力相恫吓,胁迫清两广总督耆英(1790-1858)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在其执政后期曾承续康熙、雍正朝发展势头,但“康雍乾盛世”已呈现颓势,官场腐败有增无减,民生日渐凋敝,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危机以及清朝统治的脆弱,由澳门签订的“望厦条约”可见一斑。由此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可悲境地。

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历史大厦三根主柱。前辈学者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在治学中都很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中国人总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些家训族规中,固然有封建礼教的糟粕,但更多的是教育后代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训言。一个家族的历史上如果没有一位伟人或忠臣良相是非常遗憾的,如果有伟人或忠臣良相而子孙后代不去赞美、传承、弘扬他们的事迹,同样愚不可及。令人担忧的是现代不少人对家谱概念模糊,家谱文化面临断代,家谱研究也少人问津,这些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敬畏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确立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并担当当代的现实问题,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今年是我先祖丁如玉太公逝世185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16周年纪念。正是:

蓝天白云,相思无限寄天涯;

澳门胜景,先祖履痕留濠江。

变幻的人生,变幻的社会,不变的是我们的爱国心。澳门,你永远是祖国母亲最心爱的儿女。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