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房之乡”晒文玩——“片面之瓷”话宣城之四

“文房之乡”晒文玩——“片面之瓷”话宣城之四
  • 文玩网
    12:05:01

“文房之乡”晒文玩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四

陈 亮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81期

提到文房之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唯一的“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古文房里最重要的笔、墨、纸、砚四宝中,有三宝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是宣纸、宣笔和徽墨的原产地,至今乃是盛产地。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读书人以笔墨为犁、以纸砚为田,仕途因此而起步,诗文因此而旷世,书画因此而扬名;宣城亦因有如此浓郁的书卷墨香而闻名遐迩。除此之外,我想再深入一步,聊一聊宣城古文房中的其它宝贝,也许知晓的人就不多了。

其实古文房里的宝贝多的是,据明末著名戏剧家、文学家屠隆《考槃余事》一书中物中的《文房器具笺》中记载,古文房中文具有45种,包括笔格、研山、笔床、笔屏中物、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注、砚匣、墨物博匣、印章、图书匣、印色池物、糊斗、蜡斗、镇纸、压尺博华、贝光等,加上笔墨纸砚共有49种之多。这不仅在明代,也是古籍中记载文房用具最多博华的典籍,成为后人研究与博物引经据典的重要出处。

清代以降,文房家族成员进一步扩大,除笔墨纸砚“四宝”外,大致有以下诸类。

笔用类:笔格(架)、笔挂、笔筒、笔插、笔床、笔船、笔屏、笔帘、笔匣、笔海、笔篓;

墨用类:墨床、墨盒、墨缸、墨屏、墨匣;

纸用类:镇纸、压尺、裁刀、剪刀、界尺、毡垫、画缸、剑筒、贝光;

砚用类:砚屏、砚匣、笔觇(掭)、研山;

印用类:印章、印匣、印泥盒、调泥笺;

水器类:水滴(注)、水盂、笔洗、水勺、水丞;

调色类:格碟、调色缸;

辅助类:臂搁、糊斗、蜡斗、帖架、瘿瓢、书灯、诗筒、文具匣、香椽盘、书架;

其他类:香熏、手炉、香炉、香插、拂尘、冠架、古琴、棋、拜帖匣、瓶觚、如意、铜镜、宝剑、算盘等以及书斋家具如案、几、桌、椅、橱、榻、凳、架、屏等。

可谓林林总总,制作材质多种多样;有竹木、玉石、牙角、陶瓷等等。列举多了,不免杂乱,这里仅挑一些我收藏的跟“文房四宝”关系密切地古瓷文玩来晒晒。

出于喜好,我在自己收藏的数以万计的古陶瓷标本中,整理出数百件文玩器具标本并反复把玩和研究,眼力不断得到了提升,在本地也陆续买到一些挺不错的古瓷文房藏品,现遴选一些与诸位分享。

笔用类,选取两件笔架和三件笔筒。

笔架如图一:宋元青白瓷印花五峰笔架,长10.5 公分,主峰高 6.8公分,底宽2.8 公分,青白釉,印莲花一束,平底无釉,五峰呈弧形,主峰有小磕碰,为景德镇湖田窑上品。相似的笔架标本我存有三件,一次在藏友家发现这件完整器后,内心很兴奋,以比较合适的价格收入囊中。

图二:明代蓝釉白花“寿山福海”纹笔架,长15 公分,高7 公分,底宽3.1 公分,蓝色底釉中突出白色海水江崖,属明代流行的“寿山福海”之意。

早年在古玩店里看到这件笔架时,我与店老板都认为是清中晚期的东西,价格比较低,随着这些年来研究加深,眼光提高后认为应属明代风格。就笔架而言,具体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南朝吴均所作《笔格赋》“幽山之桂树……剪其片条,为此笔格”看,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笔架因样式不同,多有别称。如笔山,因呈多峰山形而名,造型一般为五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次之,平底。以明代中晚期瓷制品较多。从文献来看,唐代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如杜甫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陆龟蒙诗“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

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更加多样,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有“古玉笔格”,《宋稗类抄》有“铜绿笔格”。考古发掘有影青瓷笔格水注和青玉笔格等。宋代笔架的形状大致有以下三种: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凹孔用来搁笔;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孔和一个长方形凹孔,长方凹孔用来放墨;一为山形,即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远峰列如笔架”。而以此种形式的笔架最为多见,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

元代笔架的材质有铜、瓷、石等,其形多为山形,山形笔架的山峰数较宋代明显减少,一般为四、五峰。

明代笔架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高溓的《燕闲清赏笺》、屠隆的《文房器具笺》和文震亨《长物志》中都有笔格条目。

清代笔架更胜明代,材质有瓷、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等。 瓷笔架以乾隆朝制作最精,以山形笔架为例,较明代更为自然随意,极富天趣。清晚期的瓷笔架缺少早中期时的神韵,其山形笔架的造型呆滞,山峰上大下小,缺乏稳重感,美感不足。

笔筒如图三:卵白釉“喜鹊登梅”纹笔筒,高10.6 公分,口径6.5 公分,底径6 公分,属宣城旧城改造工地采集的残件标本,外形似一截老树桩,且印有喜鹊登梅图,梅花盛开,喜鹊动感十足,颇具艺术感染力。从胎釉看,它符合元末明初枢府瓷标准,有意思的是,古玩界对笔筒的实物年代和文献记载都定在明晚期,故这是件很有研究价值的实物标本。

图四:清雍正青花龙纹笔筒,高14 公分,口径11.2 公分,底径11.1 公分,平底无釉露细白胎骨,青花龙纹威猛,有回山倒海之势,虽无款但属典型雍正风格。

笔筒产生的年代迄今亦难以考证,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中记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前面图三介绍的卵白釉“喜鹊登梅”纹笔筒,如果确认属元代的话,将会是一个有意义的新发现,值得深究。

图五:清乾隆红釉笔海,高15.3 公分,口径16 公分,底径15.8 公分,玉璧底,底心有乾隆行书民窑款,器外红釉纯正,器类哥釉中间或有美丽的窑变。

笔海并不是主流陶瓷器型,只是明末至清初多见一种大口径筒状器,俗称笔海。古玩界也有说直径19厘米以下的叫笔筒,达到20厘米的才称笔海。

墨用类,选取两件墨床标本和两件墨缸标本。

如图六:明弘治黄釉暗刻花小墨床标本,残长6公分,宽2.5公分,内底有云龙纹暗刻花。标本虽小当官味浓。

图七:乾隆天蓝釉堆白小墨床标本,残长6公分,宽5.2公分,高3公分,口沿天蓝釉深,向底足逐渐变淡,有两道闪电纹堆白,制作考究,官窑气亦十足。墨床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属文房辅助用具之一。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文献亦鲜有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清代普遍流行。

图八:明代青花线描花卉纹小墨缸标本,口径8.5公分,底径6公分,高3.5公分,寥寥几笔勾画出幽幽兰草。

图九:清晚期青花墨缸标本,直径10公分,高4公分,缠枝花卉为清晚期流行的勾子莲。古代文人有时研墨过多,一次用不完时,不易留放于砚台上,那样既容易干枯又对砚台有害,需装入带盖的小容器里,以备下次继续使用。这种容器一般称作墨缸,它可大可小,并无定制。

纸用类,选用一件青花镇纸。

如图十:清早期青花宝瓶花翎纹镇纸,长10.3公分,高2.3公分,宽3.9公分,四边为回纹,顶面主体纹饰为青花瓶插花翎,喻意主人能“平生花翎”一生做官。

镇纸又称“书镇”,系压纸的工具。其形制各异,有动物形、花果形、器物形、直尺形、香熏形、几何图案形等。镇纸的制作材料颇多,据陈浏《匋雅》说: “镇纸谓之压尺,铜与瓷玉皆有之,亦多肖生物者。”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中介绍:镇纸种式甚多。有玉者,其形为玉兔、玉马、??????极为古雅。铜者,有素绿蛤蟆,蹲虎,??????又有水晶、玛瑙者,各式亦甚多。瓷者,则有官哥、定窑诸名器。

镇纸是文房收藏中的隽品,考究的镇纸不但做工好,上面还刻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句,激励读书人奋发向上。《聊斋》作者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在逆境中愤启悱发,自制两锭铜质镇纸,上刻一副对联以励其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军可吞吴。”如此看来镇纸也有座右铭的功用。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