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创建“现代农业科技+”新时代 助推农业机械化加速升级

  • 创建“现代农业科技+”新时代 助推农业机械化加速升级
    01:20:04
新疆
农机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十二五”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调整优化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扎实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和“六大产业”发展,为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全面强有力的支撑。
加大农机化科技投入 提升作业质量和服务效益
新疆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机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长效的投入机制和体系,大力培育农机化科技型企业,加强建设,改善条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13亿元,共购置各类农机具63.79万台,受益户40.3万户,拉动自筹资金184亿元。目前新疆拖拉机保有量67万台,配套农机具130万台套,联合收割机8169台,农机总动力1984万千瓦。全区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位居全国前列。
在全程全面机械化提质增效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科研攻关,积极推广成熟的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5%,玉米机水平达64%;全区棉花机收面积363万亩,北疆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已达89%,机采率达65%;精少量播种面积4070万亩,农田机械节水灌溉2643万亩,应用卫星定位导航驾驶系统作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打瓜、马铃薯、番茄、辣椒及其他特色作物机收面积较2010年增长约4倍。
随着农机发展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新疆农机市场和向西开放大通道的优势逐渐显现,国内企业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办厂,疆内新研股份、中收、科神等一批科技型生产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乌鲁木齐、石河子、阿克苏、昌吉为中心的农牧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使全区农机装备结构、规模、质量、品种、水平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地制宜“引进来” 助推农机化加速发展
目前,新疆农机化发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机械化质量与效益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环节适用农机产品和技术供给不足;林果业、特色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有待提升;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少,深度融合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示范推广,造成行业资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升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质量,新疆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引导区内外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土专家”,积极引进、改进、研制生产适应本地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复杂多样种植模式的适用农机具。先后研发生产的葡萄埋藤、启藤机械,果树开沟施肥和松土除草机械,秸杆收获加工机械,残膜回收机械,特色产业薰衣草收获机、黄芪和党参移栽机、郁金香播种机、新型食葵收获机、甜瓜开沟施肥铺膜机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机具设备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围绕农林牧业“六个一千万”优质高产区域布局,自治区遵循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规律,加快引进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适用型农业装备设施,在耕整地、设施栽培、科学饲喂、农产品初加工、储运保鲜等机械化环节取得新突破。
加强人才培养 形成建设合力
利用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社会教育资源,全区先后成立“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和“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等,推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区、地、县、乡四级管理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分级打造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平台,构建形成梯次合理、组织完善、机制有效、运行规范的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制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各级农机管理与技术服务人员的在职教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人才与技术支撑能力。
此外,新疆把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作为农机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强强联合,构建起“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机制。除了健全四级农机推广体系,自治区还鼓励和引导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机具生产加工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先由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机研发生产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后,再由农机合作社等在代耕、代种、代收、代运、代储、代加工中吸收新技术、运用新机具、推广新模式,农机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示范操作,让农民群众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术要领,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成为农机科技进步的有力推手。
江苏
完善技术体系 创新科技推广模式
高度重视农机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加快农机化发展,是江苏省当前开展农机工作的重心。全省组织实施“农机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突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研发试验与示范推广,推进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积极推动了江苏现代农业建设。
以重点技术转化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
按照“补短板、调结构”要求,江苏加大粮食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和烘干等薄弱环节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并高度重视高效设施、特经作物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机化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
江苏融合工厂化育秧、旱地育秧技术和麦秸轩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建立健全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种植机械化技术体系。目前,全省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2458万亩,机插秧率达75%,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以推广玉米机械化种植技术为重点,快速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水平,全省纯作玉米机种和机收水平分别为91%和78%;在完善油菜机播机收技术路线的基础上,突破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并成功研发了基于插秧机底盘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油菜种植环节机械化技术取得创新成果;一批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加速推广,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43.1%,渔业机械化水平53.4%,畜牧业机械化水平47.1%,林果业机械化水平49.2%。
加快科技创新 提升现代机械化水平
江苏省通过加强项目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十二五”期间,江苏农业机械管理局组织实施了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省农机三新工程、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等共228项,资金总额2.2亿元,先后成立了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高效植保机械技术创新中心、渔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农业装备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废弃物利用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等8个省级农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了86个省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新型农机装备和技术不断涌现。
2016年上半年,江苏成立了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有效加强了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的技术指导。同时,研究开发了一批农机新机具、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机、钵体苗插秧机、蔬菜播种与移栽机、大蒜种植与收获机、深松机、小型无人植保机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新机具、新技术,组织实施了水稻、玉米、油菜、小麦、设施蔬菜、茶叶等6项农机化重大技术集成应用项目,项目覆盖面达到116个县,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此外,江苏还实施了“机三新工程”等科技项目,搭建交流合作、技术熟化、产品研发和项目实施的系统平台,不断提高新机具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水平。
今后,江苏将进一步增加农机科技创新的有效投入,结合国内外农机装备智能化、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等前沿科技,积极发展智能农机、信息化装备,加强自主创新。
用创新思维 探索农机化推广新机制
创新科技,首先需要创新发展思维,发展基层农机科技队伍。“十二五”以来,江苏共投入农机科技入户项目4030万元,在43个县主推水稻生产机械化、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秸秤还田机械化、高效植保机械化、现代高效农业配套机械化、主要粮食作物初加工等7个方面的20多种农机化适用技术。五年来,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6万余户,辐射带动121.7万户;选聘县级专家732名、技术指导员2743名。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普及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大幅度提高了示范户的生产水平,锻炼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队伍,探索了新形势下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机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模式创新。
在加强科技专家队伍建设、整合农机农艺等多方面的人才资源方面,江苏建立了“省农机化科技专家库”,吸收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230人;并依托基层农机人员培训项目,举办培训班近200期,培训科技推广人员6000人次,实现了科技推广人员培训的全覆盖;组织实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政策,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机手省财政给予奖励补助,提升技能人员操作技术能力。
浙江
为农机科技创新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直以来,浙江省都将农机化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将其作为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及农机化提质提速发展的基础保障,着力培育农机化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引导、扶持和保障,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实现了新发展、新进步。
当好“引导员” 为农机化科技创新提供指引
方向明则道路清,明确研发方向有利于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注重做好农机产品研发方向引导这篇文章,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机产品科研导向目录。《目录》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根据浙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实际,结合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按照填补空白和拓展功能(提升性能)两个层次,在广泛征求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科研单位、农业(农机)经营主体以及畜牧、林业、水产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农机产品的研发需求。
《目录》首批共提出56个研发产品,其中“填补空白”类29个,“拓展功能(提升性能)类”27个,既有立足于破解当前农业“机器换人”突出问题的具有实践性的研发需求,也有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具有方向性的研发需求。从近两年具体应用实践看,《目录》起到了较好的指引作用,部分企业和科研单位已经在研发或着手研发《目录》内有关产品。
当好“协调员” 为农机化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浙江省坚持以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推动农机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开展对接合作,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有效提高了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成果转化率。
在此期间,浙江重点在三个方面“做功课”:一是搭创新平台,以金华农机研究所为基础,组织成立浙江省农机研究院;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大学院校农机科研团队为主体,组织成立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设计研究院;以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大学院校为主体,组织成立浙江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二是建创新基地,依托省农机学会,在农机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筹建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目前,金华永康已经建立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创新基地建设前相比,永康市高新技术农机企业增加了16家,科技型农机企业增加了19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50%;三是组织新活动,积极举办农机化科技协同创新对接活动,组织农机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专家教授签订农机科研成果转化合作项目,2015年共组织签订相关科研合作项目17个。
当好“后勤员” 为农机化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011年浙江省政府《关于提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均将农机化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扶持政策措施,包括项目支持、税费优惠等。为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加快推动现代农机化发展,2015年浙江省级层面设立农业装备科研专项,支持重点高新农机产品科研开发,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通过加强农机农艺集成技术试验研究,根据机械化作业需要,不断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为农机新产品有效普及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强化了技术推广示范作用。一方面,加强农机新产品推广鉴定,确保先进适用、安全可靠农机产品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机化促进工程等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农机新产品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加速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
近年来,浙江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助推了农业“机器换人”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2015年,农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居全国第四。今后,浙江将着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主体培育上,支持和帮助农机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科研导向上,进一步研究完善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引导农机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适用农机产品特别是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和高端型农机产品;在协同创新上,建立健全农机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在支持保障上,创新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
山东
创新引领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大省。近年来,山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不断强化措施,大力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在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上增强全程化水平,在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上弥补短板,力促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全程全面发展。
创新扶持政策
山东抓住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特别是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努力创新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创设了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2015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2016年投入8000万元,围绕解决生产急需的农机技术、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拉长农机化服务链条,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二是创设了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围绕农机化新技术的规范集成创新进行适用性试点示范;三是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均纳入国家和省财政惠农政策的的支持范畴。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用于农机新技术创新推广与农民创新人才培训。通过创设各项农机化创新扶持政策,为农机化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创新农机装备
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山东省力抓农机装备创新,促强补短,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依托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实施,以秸干收获处理、粮食烘干机械为研发重点,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链由耕、播、管、收生产环节向收获后处理、农产品初加工等生产全程拓展。两年来,全省共设立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126项,研发创新了2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10公斤以上喂入量联合收获机、作业速度7公里以上播种机、3行采棉机、大蒜播种机等一批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高效急需农机装备;优化提升了深松机、花生联合收获机、高效植保机等一批适用机械的智能监控、液压传动、信息传输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验证示范了机采棉播种机、玉米精量播种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一批复式高效的农机装备。目前,已完成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17项,其中4项研发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3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以上,研发机具成果实际应用转化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促进了山东省农机生产供给侧改革,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
创新技术体系
山东以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为抓手,组建农机生产、农机推广、生产农艺、品种研究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团队,强化机艺融合。每年建立省级农机技术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0余处,围绕农机化新技术的规范集成开展适用性试点示范,探索农机农艺新技术应用和改进提升,总结主要农作物全程或重点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土壤深松作业质量智能监控技术、“三夏”“三秋”两个收种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技术、适用于黄淮海区域的机采棉农机农艺生产技术等一批农机化新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农机化技术体系的丰富创新,对加速山东省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创新研发机制
围绕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山东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聚系统内外力量,强化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一是搭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研发平台。鼓励科研、生产、推广、农机合作社等单位共同协作承担研发项目,积极引导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与农民土专家结合、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力推农机装备研发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二是建立部门联合推进工作平台。协调省供销社、省农科院、省农机院等相关行业管理与技术研究推广部门成立了棉花、花生等机械化生产联合推进办公室,建立了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省农技推广站协同创新共同发布农业生产主推技术的机艺融合工作机制;三是搭建项目引智平台。以项目实施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凝聚专业人才,积极培育省内农机专业研发团队。成立了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省农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雷沃重工股份公司、山东五征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一大批农机装备研发人才团队,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研工作站相继建立。科技投入的增长和创新机制平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山东省农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服务期满)Timewe精品App/小程序20年

评论(0条)
推荐阅读